2000年到2014年,15年150张专辑盘点连载7期后进入尾声。本期将盘点2012年到2013年这两年的最佳专辑。至于2014年,可以参见今年才写的2014年年鉴,此处不再重复。
2012
年度关键词:老乐队回归潮持续爆发。这一回他们并不仅是演出圈钱,纷纷交出令人满意的新作。前些年尤是经历金融危机之后蔚然成风的复出演出捞钱行为趋于理性。
1
The Seer
Swans
Swans的回归在当时的独立音乐小圈子里是一件相当轰动的新闻。Swans是谁?和Sonic Youth之类乐队并列的老牌美国乐队,曾经纽约最吵闹、最噪的乐队,怎么也是祖师级乐队。长时间的沉寂让其不那么容易被年轻听众注意到。由于死咬自家厂牌长期拒绝与主流厂牌商量发行问题,也让他们原本已经脱离普罗大众很久。当然最主要的问题是Swans曾经毫无调性可言。岂料,走出新道路的Swans在最近几年通过连续发行的三张非常有调性的专辑:《My Father Will Guide Me Up a Rope to the Sky》(2010)、《The Seer》(2012)、《To Be Kind》(2014),吸引了大批新听众,告知天下他们的强势回归。
在这三张重组后的专辑中,《The Seer》口碑是最好的,质量上《The Seer》和《To Be Kind》并驾齐驱。对没有听过的人来说,更理想的入手选择可能还是《The Seer》。
并非说《My Father Will Guide Me Up a Rope to the Sky》质量不行,实则绝对算是一次惊艳的回归。不过经过一番长时间的巡演,到了《The Seer》Swans磨合得更好,加上多年友谊这一调味剂,就像打开了魔盒。对他们来说,创作一首新歌仿佛易如反掌,灵感喷薄而出。他们走出了过去因为特别先锋没有聆听美感所以受众面小的“困局”(场面上的困局,从音乐上来说他们没有困局),Swans回归后的作品有着极强的可听性,无论旋律还是节奏感,都是特别刺激的那种。在歌曲内容上,Gira写的那些宗教性很强的歌词具有多义性,这种歌词也很容易被听众接收到。
Swans的这些变化并不意味着他们变得“庸俗”或者“媚俗”,只是他们能够更自如地组合不同音乐元素,很放得开,很自由,无拘无束。这些让《The Seer》招招致命,比前作更耐听动人。谁说Swans经不起反复循环?《Lunacy》、《The Seer Returns》、《Avatar》都是摇滚迷喜爱的招式,还有《Song for a Warrior》这样的小品。基本上从头到尾酣畅淋漓。
此后《To Be Kind》中《A Little God In My Hands》、《Oxygen》等曲目延续着《The Seer》的辉煌。而今年Swans的巡演又已经开始演绎一波新歌,他们在舞台上“调试”效果,下一张专辑看来也不会远。
2
The Something Rain
Tindersticks
2008年,曾在90年代红极一时的Chamber Pop领军乐队Tindersticks,经历了几年无钱出碟的窘境后重新复出。彼时《The Hungry Saw》在人气和口碑上有所欠缺,集中展现电影原声配乐成果的《Claire Denis Film Scores 1996–2009》毕竟是旧作汇总的性质,这张2012年的《The Something Rain》方才是他们第二阶段的巅峰之作。
Stuart A. Staples独特的醇厚男声20余年来不曾变过,一如既往贯彻着当年Chamber Pop走红时《Tindersticks》和《Tindersticks II》中的性感迷离。《The Something Rain》或许也是他们最慢节奏、最接近电影原声氛围的一张专辑,在汗水和雨水夹击的混沌阴郁心情下,可以反复聆听这张专辑,慰籍人心。长达9分钟的《Chocolate》是一次反击性的开场,Tindersticks无时不刻将人带回到八九十年代的德法老电影中,低保真的画质,缠绵的情爱,都市男男女女想说没说的欲望。
时代的潮流总是很难把握,在Grunge、Post Punk大肆流行,很多独立乐队都一窝蜂的时候;在百花齐放的互联网时代,在潮落的时候,你就能看到Tindersticks依然坚守。希望这张《The Something Rain》会和他们早年专辑一样,日久弥新。
话说2013年他们在《Tindersticks》发行20周年的好日子里,用《The Something Rain》时期的全新编曲方式和当下的录音技术重新演绎了过去的经典老歌,汇集成《Across Six Leap Years》精选集。这张专辑有人超喜,有人不适应,但或可看作是某种程度上的弥补遗憾,Tindersticks显然不觉得自己过时了,他们还想继续歌唱。
3
Anastasis
Dead Can Dance
以Lisa Gerrard和Beendan Perry这对前恋人为核心的Dead Can Dance是80年代Darkwave先驱之一,新古典暗潮的绝对领军乐队。从《Dead Can Dance》(1984)到《Into the Labyrinth》(1993),他们几乎没有一张专辑令人失望过。时隔16年推出的全新专辑《Anastasis》在这个世纪再次打动了许多听众。你很难简单地将这张专辑去和80年代的作品相比,近30年的时光,磨掉的不是一段感情那么简单,一代人的记忆,那么多世事变迁。《Anastasis》里信手捏来的民族乐器,两人低沉的人声,宗教气息、寓言故事、对死亡和重生的探讨,重大话题举重若轻,这都是没有阅历的乐队做不出来的。这两年里的Dead Can Dance演出上,Lisa Gerrard女神范儿诠释这张专辑简直可以将人唱哭。
这些年Lisa Gerrard和Beendan Perry在不合作之后都有发行个人作品,Lisa Gerrard参与电影原声创作也取得佳绩,但Dead Can Dance依旧那么令人无法割舍。
4
The Idler Wheel Is Wiser Than the Driver of the Screw and Whipping Cords Will Serve You More Than Ropes Will Ever Do
Fiona Apple
70后美国女唱作女歌手Fiona Apple因为1996年的《Tidal》和1999年的那张标题超长的《When the Pawn…》而爆红。此后十几年间仅发片两张,低产,但质量非常高。2012年的这张标题超长专辑是这一年最好的女唱作人专辑之一。朴实有趣,扎实地说着故事,出色的制作,又一次展现出她在歌词创作上的能力,《Periphery》之类的曲目透出她的奇思妙想。下张专辑又不知何时了,但Fiona Apple对得起每一次动不动长达五六年的等待。
5
R.I.P
Actress
89年生的年轻音乐人Darren J. Cunningham和IDM大咖比起来还太过年轻,但他在年轻的小咖里面算是颇有建树。《Spalazsh》(2010)和《R.I.P》都是当时独立英媒体喜爱的小众IDM专辑。不指望做出惊天动地的革新,只要是年轻一辈中颇为努力和有天赋的角色,在这一代里具有代表性,已经算非常不错了。
这张《R.I.P》现在听起来没有太激动人心的地方,优点是情绪比较平稳,底子非常黑暗,凝固严肃的气氛营造得很到位。是他最出色的一张专辑。
6
II
Bersarin Quartett
来自德国的Bersarin Quartett目前有两张专辑,2008年的《Bersarin Quartett》和这张《II》。化名Bersarin Quartett的Thomas Bücker做氛围的东西,也做电子的东西,干过DJ活,以Jean-Michel名义发行电子作品,凭他的实力其实也完全可以处理电影原声。
《Bersarin Quartett》在Bandcamp上的官方介绍挂着氛围、电子、后摇的名头,实际情况是他虽然有着古典功底,倒真的并没有去做显得更新古典一些的东西,比如真的来个符合标准规范的弦乐四重奏。《Bersarin Quartett》里面合成器更多,更电子氛围一些,但不走出后摇套路,承启中有那么一些在后摇音乐里常用的处理方法被用上。他他简直是电音世界的“叛徒”。
《II》变得更后摇一些,整个听感是后摇风,但里面还有许多混杂的东西。这般融合的气质也难怪能击中不同偏好的纯器乐爱好者,并受到广大国内后摇听众的喜爱。在这些年不知道都发生了些什么的后摇世界里,带电的Bersarin Quartett也算一抹亮色了。
7
America
Dan Deacon
可能不少人会觉得Dan Deacon最好的专辑是2009年的《Bromst》。那是一张让其扬名的专辑,加速了自《Spiderman of the Rings》(2007)开启的快速上升通道。与此同时Dan Deacon通过自己无敌欢脱的现场演出和强大观众调动能力,不断扩大知名度,Dan Deacon日后如果不琢磨电子音乐的边界,跑去当婚礼司仪也是绝对没问题。
选择这张《America》是因为在我们看来,《America》不仅是他媒体口碑意外获得最高的一次,也确实是他近10年钻研音乐后的最高成就。Dan Deacon的专辑不比他那混乱的、全然是在搞派对的现场演出,他的专辑中有很多小细节和好玩的声音,在表面愉悦下,全都是他下的功夫。《Lots》和《Prettyboy》这样奔放可以跳舞的曲目里,细节效果动人心,而《USA I. Is a Monster》等美国三部曲又暴露出他本来的古典基础,这个美国系列真是花了他大力气。没有这部分严肃作品,Dan Deacon的价值肯定要缩水。想要玩出花儿,就得从主题到细节全方位努力,一刻不让听众停歇。至于未来?今年的《Gliss Riffer》是个很好的试金石。
8
If We Get There One Day, Would You Please Open the Gates?
Leech
来自瑞士的Leech走的是非常标准的传统后摇路线。瑞士后摇在世界版图里不算特别亮眼,Leech本身也在进入本世纪后销声匿迹了好久,进入本世纪后的两张专辑却让他们重新显得很突出。虽然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风格已经不是流行的路数,同类乐队真的太多,已经令人厌倦,但做得出色的并不多,各方面都拿捏得当的他们通过《The Stolen View》(2007)和这张《If We Get There One Day, Would You Please Open the Gates?》让喜欢传统路线的怀旧听众大饱耳福。任何领域都是有可能做到极致的,虽然现在重新再听这张专辑已经无法焕发出当时的魅力了。
9
The Money Store
Death Grips
这张专辑不仅是封面令人过目不忘、极为SM,整张专辑的听感与封面匹配,特别WTF。不仅是专辑名赤裸,在内容上、音乐处理上也是全方位的新鲜、奇葩、出人意料。还活在幻想中玩着复古、走走固定路线的年轻人,在Death Grips面前简直弱爆。这张专辑可以用“可怕”来形容。比较羞涩的观众看看他们的封面大概就走了。一般性听旋律的听众可能坚持不了几秒。当年被Pitchfork之类的媒体极力吹捧,让他们一下子成为实验Hip Hop的代表,这可能也是看中其不按常理出招。无论你喜欢不喜欢,MC Ride无论声音还是做出来的东西都是那么奇思妙想。这可能是未来Hip Hop的发展方向,也可能是一时幻灭,对很多人来说简直超前得无法接受。
2015年的《The Powers That B》让他们再次回到风口浪尖,给高分热情推荐的媒体有之,低分差评极力撇清关系的也有。这张专辑中竟然还有《Death Grips 2.0》这样的歌,固然是想听听看内容的。新时代脑洞大开型选手。Björk果然是会跑去助阵Death Grips的料,志趣相投了。
10
Luxury Problems
Andy Stott
来自曼彻斯特的Andy Stott轻轻松松就捕获了听众。他是Dub Techno领军人物之一。投入很多精力发EP、当DJ,干电音音乐人常干的事,实在太忙没空收拾东西心情,对自己要求又很高,于是专辑很低产,但是为数不多的几张专辑从来没有失手过。换副好耳机听《Luxury Problems》吧,他很能营造空灵效果,对节奏处理和旋律重复拿捏到位,很容易听得飞起来。
如果特别喜欢《Luxury Problems》,绝对应该再尝试一下2014年的《Faith in Strangers》,以及《Luxury Problems》之前的专辑和EP,比如2011年的《Passed Me By》和《We Stay Together》。之前的作品没《Luxury Problems》那么仙,倒也同样出色。多年来一以贯之的气味从没变过,值得一步步欣赏一遍,感受下为什么说他是当下最好的Dub音乐人之一。
11
Good Kid, M.A.A.d City
Kendrick Lamar
Black Hippy成员、Hip Hop歌手Kendrick Lamar红得突兀、事情蹊跷,却又好像如此难以辩驳。这张《good kid, m.A.A.d city》没有预兆地横空出世,一下子空降年底各大榜单前排。
更精彩的是2015年的新专辑《To Pimp a Butterfly》再次广获好评。能连续做出高口碑专辑,Kendrick Lamar绝非流星。
2013
年度关键词:这是一个插了电就走红、有了合成器就酷炫的年代。独立摇滚乐队、后摇乐队想要让自己的音乐听着就可以跳起来,或者听上去更科技感一点。曾经也有过只要按按钮就高大上的年代,一阵流行,到了电子设备普及化的今天,这股风潮以新的形式重新回归。除去转型的那些,多种电音大派系下的小派别出现佳作。尤其是IDM、Dub之类以前已经冷却下来的分支重新爆发,Autechre、Jon Hopkins、Boards of Canada、Holden等新老音乐人集体复苏,更不要说祖师爷级的Aphex Twin在后一年的强势回归。不可否认不合适的嫁接和炒冷饭的存在,同时新老接替也在发生,有一些新的火花,展现出新的风貌。
1
Slow Focus
Fuck Buttons
Andrew Hung和Benjamin John Power是当下英国最出色的电音拍档之一。Fuck Buttons与众不同的气质在他们第一张专辑《Street Horrrsing》(2008)时已经展现。他们能调配Drone、白色噪音、新迷幻、电子、实验等多种元素,平时能吸收各种不同音乐流派的长处,对新的声音效果有着狂热的追求,在清晰分明的节奏下和噪音铺陈中,他们的旋律有很强的辨识度,除了感觉爽,还能感受到曼妙优美,现在再听依然不腻味。从最初的《Sweet Love for Planet Earth》开始,他们小心翼翼地构建自己的世界,不放过细枝末节,听到Fuck Buttons就一定会知道这是Fuck Buttons,他们标志性的旋律和节奏特色让你绝对不会和其他乐队搞混。在电音繁荣的英国,要在伦敦有个票房好销量,也必须和所有乐队不同,作出独有的东西。他们在仅有两张专辑的时候被Underworld邀请上了伦敦奥运会开幕式,Benjamin John Power的Blanck Mass也同样如此,也反映出他们的人气和实力。当年紧接着《Street Horrrsing》发行的第二张专辑《Tarot Sport》(2009)特别受欢迎,延续了第一张专辑的特点,并更加大胆,做实了他们的江湖地位。
《Slow Focus》是一张隔了4年发行的专辑,他们把之前的风格做到更精致、大胆。他们在《The Red Wing》、《Stalker》等曲目上加入比以前更夸张的新声效,厚度比之前作品都要深,这震惊了观众。如果你对当下新迷幻感到厌倦,不妨尝试一下这种能让你无限循环、产生迷幻效果的电子乐。如果你是电音达人,Fuck Buttons是一定绕不过去的。
2
Innocence Is Kinky
Jenny Hval
来自挪威的Jenny Hval是这两年最被推崇的实验女唱作人。她的作品和灵异气质的人声时而非常戏剧化,用上音乐剧的手法,会忽然上花腔;时而娓娓道来,只用简单配器,譬如钢琴独奏,倒也是很有亲和力;时而吸收民族音乐特色,用少数民族唱腔营造气氛;时而是正常的电音路数,时而几乎是电影原声来了,开始独白当背景;时而又露出实验音乐的不按理出牌,画风一直在变,无法预料下一首会开怎样的脑洞,如此丰富的听感仅在Jenny Hval。
在Björk不如过去先锋的年代,在大家因为接触太多流派故而很容易陷入疲劳的年代,Jenny Hval如同从过去而来,又走向更远的未来,在St. Vincent之外,这位说不定Drone也能玩转的女士代表了女子的声音。后来的《Meshes of Voice》(2014)比《Innovence Is Kinky》更实验、更暗潮涌动。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就又拿出一张高水平专辑,Jenny Hval的创作力令人佩服。这让人特别期待2015年的全新专辑《Apocalypse, Girl》。
3
II
Moderat
Moderat是Modeselektor和Apparat的结合体。名字Moderat已经说出了他们的亲密关系。由于双方此前都已经积累了很大量的听众,算是一线的电音DJ,Moderat完全不用愁没有听众。当然,他们也用2009年的首张专辑《Moderat》证明了他们做到了一加一大于二,没有辜负大家的期待。《A New Error》、《Seamonkey》等曲目都是大热作品,《A New Error》在多兰的影片《双面劳伦斯》中扮演着重要的提亮角色。
《II》是一张毫不逊色于第一张专辑的优秀续篇。而且比第一张有更清晰的思路,发力更集中,可听性也更强——虽然不过第一张专辑的狂热爱好者普遍并不那么认为。《II》比《Moderat》更“通俗”,Modeselektor和Apparat都在寻找新的能融合二者特色的道路,在取得一次成功之后,这任务显然比过去更艰巨。Modeselektor是出色的电音DJ,Apparat更容易做出柔情的东西,《II》就像精美比例配合的调味香水。《Bad Kingdom》、《Milk》、《Versions》、《Therapy》、《Ilona》等曲目都用着最温暖的一面让你过耳不忘。《Bad Kingdom》中Sascha Ring(Apparat)走到台前,亲自主唱了这首电子曲目。在大多是没有人声的电子专辑中,这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他的人声也成为了现场演出的High点。更流行的东西他们也不会抗拒。在视觉设计上也有很强的把握。正如The Quietus所言,这是一个强调融合而非创新的时代,无疑,Moderat再当下的背景里,取得了成功。
与此同时Modeselektor和Apparat自己的专辑也在同步发行,可谓多面开花。
4
Run the Jewels
Run the Jewels
封面上的爪子和金链子相信已经深深烙印在许多人的脑海里,一定有许多人对他们2014年第二张专辑《Run the Jewels 2》上居然还是这双手而头痛不已。2013年这一年,Run the Jewels是最大热的Hip Hop团。两位70后音乐人联手打造出势如破竹的Run the Jewels。
5
Immunity
Jon Hopkins
在真的很难找到完全创新的声音的当下,Jon Hopkins是不多的几个可以寄托希望的电子音乐人。过了两年后回过头来听,《Immunity》反而是比当时更入味,有着比想象中更持久的生命力,错过便是遗憾。先是被《Open Eye Signal》惊艳到,然后是被《Colider》迷惑到,这是一张从头到尾都非常出色的House,Jon Hopkins因为《Immunity》这张成功的专辑,一举成为Microhouse、Tech House世界的大红人。回想过去的《Insides》(2009),Jon Hopkins一直是被看作很出色的音乐人,但专辑尚未达到被大家认为是杰作的地步。现在却完全不同,《Immunity》帮助Jon Hopkins取得了出道十几年来最大的辉煌,他的风格调整可谓相当成功。
6
Psychic
Darkside
Darkside是美国当红电音好手Nicolas Jaar找来David Harrington组成的组合,他们想要擦擦看有没有新的火花,属于玩票性质,没想取得了巨大成功。此前Nicolas Jaar已经发行过让他一下子爆红的专辑《Space Is Only Noise》(2011),那张个人专辑在House基础上更偏氛围,更具实验面貌,而《Psychic》十足动感,可听性强,叫人不得不爱。《The Only Shrine I’ve Seen》之类的作品都是能跳起来的好作品。
可惜Darkside已于2014年解散。Nicolas Jaar紧接着在2015年发行了偏向氛围的个人专辑《Pomegranates》,看上去他还是更想延续《Space Is Only Noise》的路数。
7
Engravings
Forest Swords
为利物浦小青年Matthew Barnes预留的这个位置不仅是给他的,也是给Tri Angle这个2010年才成立的独立厂牌的。该厂牌旗下音乐人每年都在增加,为oOoOO、Balam Acab、Holy Other、How to Dress Well等若干在英美两地令人眼前一样的音乐人发行专辑。他们的音乐风格以电子为主,融合暗氛、Dub、Hip Hop、噪音等元素,在极致的低调和黑暗中唱出当下年轻人的绝望、矛盾、内心波动,堪称绝无仅有。
2013年,Forest Swords和The Haxan Cloak都发了新专辑,弥补了oOoOO出走的损失,取得很大成功,在How to Dress Well红火之后,更进一步地带动Tri Angle向前发展。
两位红人中,化名The Haxan Cloak的Bobby Krlic也是位英国人,他这张关于死亡的专辑《Excavation》黑暗、低调、沉默、如深深锁套,令人无法自拔,绝属暗氛佳作。而Forest Swords那张早在2010年发行的EP《Dagger Paths》已经让其崭露头角,《Engravings》做实了Forest Swords的地位。从设计到音乐,每一个细节都是他本人把控,这张专辑将他的才情和趣味相当完整地展现了出来。《Onward》、《An Hour》这样的曲目可能是一个例子,再简单的元素也可以出迷离效果,开场曲《Ljoss》更为典型,他对复古的声音比较偏好,出来的东西旋律上来说竟然很悦耳,同时有一种独特的动感,让人很期待可以继续跟着他去开启新世界。Forest Swords虽然是学设计出生,对节奏的把握却很惊人,宛若可以感觉到利物浦户外拂过的清风。
8
m b v
My Bloody Valentine
在新世纪盯鞋回潮风起云涌并涌现出新的派系Nu-Gaze的时候,My Bloody Valentine不知道在哪里。当电音强势抬头,扰了2012和2013年,涌现出许多好作品的时候,沉寂了已经不知多少年的盯鞋祖师爷级乐队My Bloody Valentine回归了,并且发行了新专辑《m b v》。
早在1991年发行的上张专辑《Loveless》已经被举上宝座,My bloody Valentine早已被封神。现在他们随便唱点什么都会有人买单,出专辑这件事情本身的意义已经非常大,大过专辑质量本身。更何况宝刀不老。
9
Fuzz
Fuzz
说Fuzz其实也是要说Ty Segall。Ty Segall已经是最近这些年无法忽视的一位年轻劳模,每年都要发好几张专辑,有时是以Ty Segall的名义,有时是以Ty Segall Band的名义,无论如何《Slaughterhouse》(2012)、《Sleeper》(2013)这些摇滚得没命的新时代Garage加狂烈噪音实验的作品还是非常值得尝试一下,看看如今年轻人发展到何种地步了。
《Fuzz》是又一支Ty Segall作为龙头的乐队,和Ty Segall自己的专辑比起来,反而是更扎实可靠,没有那么激烈和吵闹,更像一张摇滚老炮带来的复古专辑,完全看不出原来只是87年的人。
这张专辑一举扩大听众群,获得了比同年他其它专辑更好的口碑,好过他的个人专辑。但是Ty Segall的重心肯定还是Ty Segall自己啦,Fuzz巡演结束后的下一步会怎样尚不得而知。
10
The Raven That Refused to Sing (And Other Stories)
Steven Wilson
关于Steven Wilson有很多话要说,这位60后英国音乐人参与过的乐队上了两位数,为我们带来了太多精彩的专辑,没有足够篇幅一一历数。其中肯定要提的当然是No-Man。No-Man在90年代发行过一连串高质量专辑,他们几乎从未失手。进入新世纪后,《Returning Jesus》(2001)、《Together We’re Stranger》(2003)、《Schoolyard Ghosts》(2008)等专辑全部为听众带来了梦幻般的美好回忆,包括一些EP,同时捕获迷恋曼妙男声的人和迷恋Dream Pop舒服优雅声音的人。
最近几年No-Man没了动作,Steven Wilson主要精力放在了个人专辑上。那也是张张精彩。他的个人专辑风格与No-Man不同(这么多年里面他做过太多尝试了),没那么Dream Pop,更常规,有安静的民谣成份,也有一些传统摇滚的东西。《The Raven That Refused to Sing (And Other Stories)》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张。虽然现在听起来会有些老套。从2015年全新专辑《Hand. Cannot. Erase.》来看,他好像心情有变好。
总是有老摇滚爱好者驳斥当下音乐多么令人失望。他们可能过于苛刻,被跟风和炒冷饭的人蒙蔽。新专辑发行总是有大小年之分,搞音乐总有创作周期,除了那些尴尬的年份,那还有2007年和2013年这种高潮迭起的年份。2000年至今的15年,伴随着互联网迅猛发展,大家比过去听得更多。科技不断发展,创作音乐从未如此简单,卧室音乐人如雨后春笋,可以听的新专辑每天每分每秒都在冒出来。现在无论你在世界哪个角落,你的声音都能分分钟被传到地球另一端,与此同时你被遗忘的速度也比过去更快。连营销的方式也随之改变,变得更加经济。这是一个从未有过的时代,而我们站在革新的巅峰。越是混沌越是会有新声音爆发。历数15年,150张专辑,近150个乐队(音乐人),不知下一个15年又会以何种方式筛选一遍我们这15年耳朵的经历。
刊于《通俗歌曲》2015年5月号,完结。
第一辑:2000-2001
第二辑:2002-2003
第三辑:2004-2005
第四辑:2005-2006
第五辑:2007-2008
第六辑:2009-2011
第七辑:2012-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