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的人》:宛如文德斯式的人物

The Moviegoer:By Walker Percy

翻开书页,清新之感扑面而来。就像一场小雨过后十几度的气温,一个人走在湿漉漉但没有积水的公路上,路两旁是开阔的泥土地。路远得望不到头。走的时候微微仰起头,眼前事物颜色模糊,天上地下一片灰色,地上是偏灰的,不过明度极高;天空是加了过多水的那种,平涂铺开,没有白色缝隙。清爽得没有边际,走起路来都带着些许和水摩擦的声音。天地浑然。在没有意外,没有变数的舒坦中放松,心情很好。

就这么没有负担地读了全书最长的第一部分。当了第二部分情况渐渐有所变化,在空旷无人的路上,出现了一辆老式敞篷车,一男一女坐着,愉快地喧哗,却又怕有人听见,有些意犹未尽。他们的出现打破了刚才的仙境,拉回到现实中来。家人的出现有了人气和一丁点温暖感。随后全书第一个完整的、从头到尾都非常棒的、让人拍案叫绝的好章节终于出现了,此时整本书已经看了超过40%。

我们来看第二部分的第九章。开首第一段是:

“到目前为止,这一印象在我心中已经滋长多日:人人都已经死去。”

很想在这里摘抄一下,也就一千多个字。沃克·珀西把重点放在人的谈话上。“我”意外遇到一位女士,然后展开了一番内容寻常的普通谈话。那种普通到应该立即忘记内容而我们却时常记得清清楚楚的谈话。那女士是“朝我走过来的”,“好像刚刚看完一本很有名的小说”。女士和她的先生感情很好,而且对她来说“书籍、人们以及一切事物永远都是那么迷人”。有热情,有家庭,有生活,有自己的价值观。但是“我”的身体却“要进行一次彻底的排泄”。很镇定。这番谈话就像一个事例,说明着有些人在一开始谈话的时候就已经死去了。死去的人就像空中的灰尘,充满整个星球。最后一段是:

“我们笑着走开了,两个死去的人。”

对话是作者把握得比较好的一种人物描写方式。作者看重对话就像深知语言的无意义一般。书中几段意外相遇或短暂相遇的对话都是全书的亮点。整个第九章自然也是亮点之一,并且和其它亮点一样保持着平静语调,没有什么奇特的深奥的语言游戏,没有晦涩之感。作者用寻常的事情把我们的思维带到他的圈套里,然后突然亮出“我”那旁观者的态度和想法。看到这里我感到自己也是那么让人厌恶的,不过没有被明说而已。可能和你谈话的那个心不在焉的人是在厌恶你,在厌恶当时那个时刻和那个时刻下的世界。可能同时你也在厌恶他,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那条清爽的公路上居然有青苔,我黑色的鞋子上也占满了污迹。

第三部分调子更重。天空的颜色变白了,地上仿佛已经干了。衣着艳丽的女生和寻常老婆婆老太太走过去,缓慢地,眼睛追着她们,同时心烦。第三章让人能再读一遍。“牛奶般的世界”。

第四部分,“我”和表妹凯特的突然出行让剧情节奏加快,在路上的状态也让故事情节第一次出现了吸引人的魅力。不过也是相对而言。一个有一点小钱的中年男子和自己以自杀作为理由活下去的表妹。“我”突然很想逃离正常的生活:善良人的平庸生活。

积聚的绝望在第五部分“我”和姑妈的谈话中爆发。此时仿佛是又来了一场阵雨,重新回到爽凉的状态,还有点冷。普通人的生活让人窒息。死亡悄无声息,“ 我”无法从“我”这个躯体和责任中剥离,也无法解救身边的人,比如姑妈,比如表妹。“我”想到世界末日。这恰好也是寻常人都喜欢的遐想。“我”最后选择和凯特结婚。信任把两个相似的人拉在一起。“我”比凯特更疯狂,更不愿接受生活。可能,在许许多多平庸的小人物中,有人心中厌世,但是他不悲观,他也不妥协,他不表露自己的想法,只是很顺其自然地生活,没有选择。

尾声。作者提到一位丹麦哲学家,我估计是克尔凯郭尔。在这个尾声里“我”彻底回到常规生活中。对于“我”的自省我没有什么结论要下。这本小说结构、情节、用词造句等等方面都没有新意,回味的地方在于作者对人生的想法,那一件件琐事和那一句句死亡、死亡、死亡。

最终像《德州巴黎》里那样,熟悉的人开车找来,把我硬生生地带走。不过很快我便习惯了车上的舒适感。窗外异常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