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些专辑,它们2012年发行后,豆瓣总听过人次均远小于100人,有些评分人次少于10人(截止至2013年元旦),可以说在国内知名度很低;它们没有漂亮的实体专辑销量,和畅销不沾边;在国外各大媒体的年度最佳专辑榜单中,偶尔也会出现,但出现频率比较低,取得的排名不算高。这些专辑中,有些在Bandcamp上有不少支持者,有些被个别媒体盛赞,有些音乐人的实力其实很久以前就获得业界肯定,但因为种种原因,这些专辑既不在主流音乐圈视线内,又不在独立音乐圈的焦点之中。它们是2012年被低估的专辑,在国外有一些声势但不知为何被我国听众不小心忽视的专辑。它们是大热专辑之外的另一种选择,所谓“另一种关注”。
7张专辑中3张来自个人年度最佳专辑榜单,其余4张综合了不同风格流派。可参见2012年年度最佳专辑19张简评。
#3 《Architecture of Loss》by Valgeir Sigurðsson
说起冰岛音乐人Valgeir Sigurðsson,很多人可能对名字有些陌生,但讲起他的经历,就会觉得并不陌生。他是Q2评选出来的百大40岁以下作曲家之一,是作曲家、制作人、混音师、音效师、演奏家,会使用多种乐器,堪称全才。他的职业生涯从与Björk合作开始,为Björk、Múm、Feist、Kronos Quartet、Maps、The Magic Numbers等多位大牌担当过制作人或联合制作人,同时为Ben Frost、Nico Muhly等音乐人担任制作,Björk的《Vespertine》和《Medúlla》、Múm的《Finally We Are No One》、Feist的《Metals》等知名专辑都有他的功劳。他还参与过电影原声创作,入围过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其个人专辑更是包揽作曲、混音、制作、音响效果、乐器演奏等全部工序。与此同时,他还是冰岛厂牌Bedroom Community创始人之一,在冰岛与厂牌其他创始人一起共有录音室Greenhouse Studios,Bedroom Community旗下作曲家Ben Frost、Daníel Bjarnason等人同样是百大40岁以下作曲家之一。这几年,Valgeir Sigurðsson除了创作个人专辑外,一直没有停止过通过Bedroom Community这个平台挖掘新音乐人,以及与这些优秀的音乐人一起合作、擦出火花。
而《Architecture of Loss》对履历辉煌的Valgeir Sigurðsson来说,可能是音乐生涯中最重要的一张作品。在《Architecture of Loss》之前,他只发行过2张个人专辑。第一张是2007年的尝试之作《Ekvílibríum》,请到圈中好友Ólöf Arnalds、Bonnie ‘Prince’ Billy、Dawn McCarthy等人献声;第二张是电影原声,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人专辑,《Architecture of Loss》才是第一张Valgeir Sigurðsson完全一手操办、没有人声的纯器乐个人专辑。是一直待在幕后的Valgeir Sigurðsson转向台前的重要一步。
不过《Architecture of Loss》最终在各大国外媒体上只是获得中上的评价。一种普遍的看法是,Valgeir Sigurðsson确实是天才,但他的天赋没能在这张个人专辑中尽善尽美地展现出来,《Architecture of Loss》只是他尝试成为独立音乐人的第一步。换句话说,因为Valgeir Sigurðsson曾经做出过非常多优秀的作品,所以大家对他的期望非常高,期望一高,便觉得《Architecture of Loss》突破太少,不够出色了。
事实上这张个人专辑保留了许多Valgeir Sigurðsson个人特点,既有优美悠长的旋律,又有丰富的变化和层次,在氛围、民谣、实验和新古典中游刃有余。《Between Monuments》、《Reverse Erased》、《Erased Duet》、《Guardian at the Door》等多首曲目都相当出色,尤其《Between Monuments》,从开端缓慢进入,到后来的风云突变,带来非常完美的聆听体验。缺憾或许在于并不是所有曲目都有《Between Monuments》那么高的水准。有人会说,雕琢得干净清澈,却略显空洞。但无论如何,Valgeir Sigurðsson这次值得肯定,他的下次尝试还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7 《Egor》by The Mount Fuji Doomjazz Corporation
The Mount Fuji Doomjazz Corporation(以下简称TMFDC)其实就是The Kilimanjaro Darkjazz Ensemble(以下简称TKDE)改了个名来做些Doomjazz方向的新音乐尝试。主要成员还是Jason Kohnen和Gideon Kiers等人,但演出中会邀请一些嘉宾一起合作。TKDE成立于2000年,时间比较早,和TMFDC比起来,国内听众可能比较熟悉TKDE。像《Here Be Dragons》(2009)、《From the Stairwell》(2011)等作品口碑都非常高。2006年左右,这几位音乐人开始用TMFDC的名字做一些默片现场配乐的演出,比如经典德国电影茂瑙的《茂斯法拉图》、朗的《大都会》。其后以TMFDC名义发行过3张专辑,《Egor》是第4张全长专辑,乃乐团2011年在莫斯科DOM剧场演出时录制的现场演出专辑,共4首作品,平均时长20分钟。
作为一支从电影现场配乐起步的实验乐团,TMFDC有非常厉害的现场演出功力,而且其音乐有非常明显的电影原声感觉,跨越了音乐风格的局限,在营造氛围方面有出色的表现力,致力于创作出一种黑暗的、有画面感的、煽动情绪的、有剧情起伏的、能让听众深陷其中的音乐。TMFDC混杂了实验氛围、Drone、爵士、噪音等多种风格,可以说他们的音乐无法严格定义,或许可以作为聆听Doomjazz风格的入门之作。看看Doomjazz的定义:一种黑暗向的工业或氛围原声音乐类型,非常符合TMFDC历来的风格。但感觉TMFDC的这张《Egor》又是超越了Doomjazz的定义,做了更加广阔的实验,极大地丰富了聆听感受,或许是TMFDC迄今为止最棒的一张专辑。
2009年,Danger Mouse和Sparklehorse联手操刀的《Dark Night of the Soul》(也是Mark Linkous 2010年自杀前最后一张作品)发行后,TKDE曾经重新演绎过标题曲《Dark Night of the Soul》(原专辑中由导演David Lynch演唱),并认为这首曲子精确地概括了TKDE的作品风格。确实如此。从TKDE到TMFDC,从Darkjazz到Doomjazz,再到如今的《Egor》,这个团队音乐风格可以变幻,但创作核心始终未变,即“Dark Night of the Soul”。
#10 《Palimpsest》by Sylvain Chauveau & Stephan Mathieu
《Palimpsest》是德国音乐人Stephan Mathieu和法国演奏家Sylvain Chauveau第一次合作,把两人联系到一起的却是如今转战民谣的歌手Bill Callahan。根据线上杂志Dusted Magazine的采访,在Type、FatCat等大牌独立厂牌下发行过作品,参与过On、Arca,胜任钢琴、管风琴类乐器、弦乐、电子乐器、人声的全能型演奏家Chauveau某日听到了Mathieu的音乐,感觉非常棒,从而萌生了与之合作的想法。Mathieu曾经与Tape、David Sylvian一起工作过,自创厂牌Schwebung,Chauveau认为自己作的大多是无人声器乐专辑,而Mathieu可以制造出许多自己制造不出的特别的声音,促使他想要和Mathieu一起合作来弄点新东西出来。Mathieu在接受The Quietus采访时回忆到,起先,他们也是准备继续做一张纯器乐专辑,有钢琴,法国民族乐器、古筝,或者诸如此类的东西。但某次听到Smog的经典专辑后,Chauveau改变了看法,他们的灵感被激发,并最终促成《Palimpsest》的诞生。
擅长演奏的Chauveau没有在《palimpsest》中演奏过任何乐器,相反,他仔细阅读了Bill Callahan(Smog)的大量歌词,以Bill Callahan的歌词为蓝本,重新演绎并改编了Smog的作品,这让《Palimpsest》听上去就像是Smog最后的专辑《A River Ain’t Too Much to Love》的全新器乐升级版。Chauveau具有穿透力的浑厚人声凌驾于Mathieu电子背景的电子氛围背景乐之上,使出铁杆粉丝的最大劲儿,以极大的诚意再现Smog的辉煌,唤起人们对Smog的回忆。
其中,标题曲目《Palimpsest》来自《A River Ain’t Too Much to Love》,《Chosen One》来自《Julius Caesar》,《Wild Love》和《Prince Alone In the Studio》出自《Wild Love》,Chauveau的声音自然是比不过Bill Callahan更为深沉迷人的人声,Bill Callahan的声音一出,不管是多么简单的配器,都不会令人感觉不丰满或者单调,即便是清唱都气场十足。但电气风范的《Palimpsest》和原来的Lo-Fi效果比起来更现代,同时通过电子的融入弥补了Chauveau在人声上的不足,令人耳目一新。而Chauveau和Mathieu演绎的《prince Alone In the Studio》更将整个致敬活动推向了高潮,整张专辑听下来令人感动不已。不知近年来改变风格,以个人名义发行数张高质量民谣专辑的Bill Callahan对这张致敬Smog的专辑作何看法。
《Zeros》by The Soft Moon
The Soft Moon是一支来自美国的后朋乐队,以Luis Vasquez为核心,他白天是一位平面设计师,为时尚业做一些T-shirt,业余时间玩The Soft Moon,一人兼顾人声、吉他、词曲创作、制作等多重身份。将《Zeros》选入另一种关注倒不是因为The Soft Moon有多么惊世骇俗,相反,这只能算是一张7分左右、8分还差口气的后朋专辑。国外媒体大多给出7分左右的分数,没人说太差,也没人说太好。虽然Luis Vasquez是美国人,但《Zeros》非常明显地继承了Joy Division和New Order的衣钵,模仿Joy Division的鼓点、节奏、作曲,《Remember the Future》、《Crush》等作品加入了电子元素,强化了鼓点,《Machines》就像Joy Division穿上电子外衣。也有人认为这就是融入Crystal Castles之类新一代音乐人的电子噪音元素,但其实并不能算强烈。《It Ends》和《Want》突破了后朋的形式,《Want》显得非常时髦,纯粹是加重低音的电子,听到最后总算是有了《Want》这么一首有意思的歌曲来。但总体而言后朋传统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辨,新时代的元素融入得还不够多,除却个别几首歌曲,其它时候仿佛穿越回80年代——换句话说,The Soft Moon的突破非常小。但就是这样一张还可以听听的专辑已经可以算作2012年最出色的有后朋风格的专辑之一了。经过世纪初的后朋大回潮,当一窝蜂人人玩后朋的喧嚣过去,如今后朋又从潮流的顶峰跌入谷底。最近几年那些当时的年轻乐队集体萎靡,要么就是早已解散,要么就是改换风格,走起其他路线。2012年新冒出来的后朋乐队恐怕不如盯鞋风格的乐队来得多,后朋专辑数量也大不如前。在受到各大媒体追捧的新专辑中,纯粹后朋风格的寥寥无几。在这种环境下,The Soft Moon带来的这张相当有诚意的《Zeros》就有点像救命稻草。顺便一提,The Soft Moon的封面设计也一直是后朋类音乐喜欢采用的包毫斯风格。
《Music for the Quiet Hour / The Drawbar Organ EPs》by Shackleton
出生于英格兰的英国地下电子界红人Sam Shackleton这次来了个双碟二连发:长达一个多小时的《Music for the Quiet Hour》,以及同样超过一小时时长的《The Drawbar Organ Eps》,前者围绕一个主题来创作,曲目以Part1到part5命名,后者是一系列EP单曲合集。在Zeke Clough的科幻效果插画衬托下,Shackleton再次展现了自己在电子乐方面的天赋。他将各种声音拿捏自如,节奏变成一种背景或者说原材料,被他任意调配。在第二部分中,你可以很轻松地跟着节拍舞动起来,而在第一部分中,你更可以看到可视化的画面。在第一部分《Music for the Quite Hour》中,曾经拓展了Dubstep、Minimal Techno新疆界的Shackleton这回融合Tribal Ambient、电子和Drone,从强烈清晰的节拍和鼓点中探身到氛围效果之中,奇迹般地达到了电影原声的那种视觉化效果,为人们带来一种全新的体验。这是一种非常神奇的感觉,或许你期待听到Dubstep,但是乍一听感觉完全不是舞曲了,但仔细一听还依然是电子舞曲,但是有如此多氛围感觉,科技感,飘飘然的,就像在看科幻小说。
相比较而言,第二部分《The Drawbar Organ Eps》实验性弱一些,电子感觉更多一些,节奏更强烈,不像第一部分那么氛围,也没有第一部分那么震撼,但是第二部分可以作为一种调剂,让整张专辑更靠近电子一些,对电子舞曲爱好者来说,第二部分的存在同样相当重要。
听者显然很给出彩的第一部分面子,要知道,《Music for the Quiet Hour》是Shackleton个人Solo作品中第一张真正可以称作专辑的——有一个完整的主题,而不是各种单曲的汇总。在评论界,Shackleton的这个“第一次”比第二部分《The Drawbar Organ》口碑更好,并且为专辑赢得了musicOMH、Tiny Mix Tapes、The Quietus、Fact Magazine、RA等媒体的一致好评,尤其是偏电子的媒体齐刷刷地给好评,可谓相当受肯定。而且大家普遍使用“无法用语言来形容”、“Sam Shackleton是个天才”、“这是那种即便你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依然可以由衷地感觉到很牛逼的音乐”。是的,所有人都被惊得语无伦次。
《Fade》by Cloudkicker
Cloudkicker是美国青年Ben Sharp的个人乐队,又一支“卧室金属乐队”——他通过一台电脑来独立制作完成整张专辑,然后在Bandcamp上让购买者按照自己的定价下载电子版本(也就是可以免费下载了)。Cloudkicker玩的是Progressive Metal,以大段器乐为主,受到古典乐影响,但在器乐铺陈中,融入摇滚和金属乐中吉他和鼓的效果。这次的《Fade》比往年更加偏向后摇。他的后摇和氛围倾向这从Ben Sharp的Tumblr上分享或者提到Ólafur Arnalds、This Will Destroy You、Nick Cave & Warren Ellis、Caspian、William Basinski、Brian Eno等人的作品可以看出来。在几个月前的最佳专辑清单中,更是从Isis、Smashing Pumpkins,到Sigur Rós、Mogwai、Explosions in the Sky,再跳跃到Sufjan Stevens、Death Cab for Cutie、Four Tet、The Field、Battles。Ben Sharp的个人口味可谓从重型音乐到传统后摇,再到民谣和电子,无所不包。这些都体现在了《Fade》中。《From the Balcony》和《The Focus》有一个相对重一些的开头,到了《LA After Rain》后摇成分就多一些,《Making Will Mad》中有着非常微妙的变化,有一些地方能听到Smashing Pumpkins的呼唤,又有一些地方是很传统的后摇元素。而《Garage Show》确实氛围更多一些,忽然安静了起来。从《Garage Show》切入,接着听《LA After Rain》,是联想不到金属的。但《Our Crazy Night》这样的歌曲又生生地诉说着Ben Sharp对重一些的音乐是多么热爱。这可能是一张更能取悦后摇听众的专辑。或许你向听金属的朋友介绍后摇的时候可以拿出这张。
Ben Sharp又说了,下一张专辑会做混合90年代Shoegaze风格的东西。看来这位吉他手的涉猎面又进一步拓展了,同时可以看出,盯鞋近年来真是相当走红啊。
《Clear Moon》by Mount Eerie
本刊2012年上半年发布的下半年最受期待新碟中曾经推荐过Mount Eerie今年的双专辑《Clear Moon》和《Ocean Roar》。兼顾音乐创作、写作、摄影、吉他演奏等多种艺术形式的Phil Elverum总是能在旅行和日常生活中挖掘出新鲜别样的东西来,考虑到之前几张专辑的水准和大大被低估的现状,2012年将是他被更多人认识的一年。事实上这张碟也获得了Drowned in Sound满分好评,Pitchfork最佳新专辑荣耀,Tiny Mix Tapes 4.5分高分推荐。Phil Elverum表现得比往年更好。在《Clear Moon》中,他主要以月亮、天空、水、树木等具体事物作为歌曲标题,整张专辑都在进行用音乐来再现视觉的过程,将他经历的生活诗意化地通过人声、声音实验和器乐展现出来。很难将他的音乐简单归入民谣之中,因为他在清新的风貌之外,采用了比一般吉他弹唱的民谣更丰富得多的采样和效果。还稍带一点点Jazz和小氛。就像一首野外旅行的诗歌,瞬间带你进入忙忙碌碌而没有留意过的自然世界。
Phil Elverum说,他的音乐不仅是在描绘森林的画卷,更是在提醒他不要忘记生活的信念。
两张专辑中,8月份发行的《Ocean Roar》比5月份发行的《Clear Moon》略逊一筹。如果《Clear Moon》在讲我们住的地方,《Ocean Roar》就在讲流离失所,二者的创作理念来自同一次旅行,前后相互呼应。此处姑且选择《Clear Moon》作为另一种关注。
尾声:
2012年,被低估的专辑还有很多,比如在电音界获得好评的《Laurel Halo》(Quarantine),在豆瓣上关注度略高一点(也就是破百了)的《Kill for Love》(Chromatics)、《Apnea》(O Children),等等。有些是本身还可以做得更好,有些是风格略偏,而有些就是说不上原因。希望这些简短的介绍能引起你的兴趣,更希望在音乐人Bandcamp页面上的支持者名单中能看到你的名字。
刊于《通俗歌曲》2013年2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