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然想聊一聊这场去年八月的演出。缘由是大地轰鸣mini版下周即将来到上海,人员重合度很高。看似有变动,真正新增只有Kawa乐队。大竹研长期和生祥合作,蛙池在去年大地轰鸣上虽然没有演出,但主唱金依依与罗思容进行了女性与土地沙龙对话。金依依现在和罗思容一样,登台演出不穿鞋。

先上一段4分半的全场合唱和大即兴cut(指路B站)。同时可以上网易云音乐收听尽量完整版歌单,或精简版歌单。

我用一段话总结一下那2天的感受:
人生总有坎。一件件发生。一件件过去。
记忆网住我们,时间滚滚而去。
2024年盛夏的广州,声音共和Livehouse,10组乐队连演2天,外加1场DJ set和1场座谈。第二天从下午2点演到晚上24点,10小时里只有半小时吃饭时间,几乎不停歇。从第一支乐队马飞开始,时间表就被推翻了,演到兴起刹不住车。每支乐队几乎都在延时,延到最后晚饭时间只剩半小时左右,仅够时间冲到便利店排队买个包子。没有人抱怨,没有人喊累,没有人离开。迅速对付几口又冲回来继续。
抛开纯器乐演奏的曲目,人声演唱明明全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方言,居然几乎都有全场大合唱环节。有些方言在广州本地应该有人会,比如海丰话、莆田话、客家话。而壮语、苗语、彝语、哈萨克语、宁波话是更具特色的区域性加密语言,理论上只能覆盖场内更小部分人群。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大家除了乱吼乱叫甚至还可以集体跺脚。气氛到了总有办法参与。
这种纯粹的兴奋劲是久违的。这些乐队风格五花八门,歌唱的内容和演奏水平也各异,搞笑幽默和严肃神秘穿插出现,西方乐器和传统民族乐器交替出现,难免会带点猎奇心理。但都有一股从土地里猛烈生长出来的生命力。声音共和有自己的选择理念,并附一本采访册试图解释“大地轰鸣,那是人的命运滚滚而来”。在这里,大家混在一起就像和好友聊天吃饭。也不分什么咖位,喝个小酒,聊聊各自的生活,海阔天空随便侃,肆意歌唱,开口一个小故事,随便就来个即兴。音乐充满整个声音共和,奇怪的亲切感蔓延开来。大地轰鸣可能指的是身心共鸣。这是听专辑看视频无法感受到的。何况里面有的人不发录音室专辑,全是现场限定。

其中不提供线上音频的头号“隐士”当属曾是五条人之一的胡茂帆(胡茂涛的亲兄弟)。专注传统海丰渔歌收集,比如带着海水咸湿味的《风》。民歌也是五条人的起点,比如早期根据传统渔歌改编的《绿苍苍》。他也曾参与到五条人的创作中。他的作品同时也有充满小城镇气息的部分,类似于五条人早期的《梦想化工厂》。再比如关于寻找“公平”点破不说破的《来去公平》,歌词里同样出现“道山靓仔”的《海城阿仔》。当五条人一边亏钱一边开体育馆的时候,他仍然坚守着最初的起点。有时候是有些魔幻的。五条人东方体育中心的演出上有演员扮演环卫工人玩红色塑料袋。当市井生活被搬入体育馆,听他们音乐的人却可能买不起演唱会门票。《县城记》中《十年水流东,十年水流西》的惆怅浓得化不开,是任何舞美升级、设备升级、精良制作都无法补足的。
“气定神闲”的还比如来自广西的瓦依那。2023年拿到《乐队的夏天》第三名让他们有了热度。农忙时种地,丰收完了闲下来四处巡演一下,顺便卖米卖酒。卖黑胶是不存在的,但你可以喝到瓦依那主唱岜農自采自酿的野生葡萄酒。吉他手十八还和大家分享了桂林永福县新收的玉针香大米。十八在台上开心地喝着咖啡,也是好起来了。现场新加了乐手一起玩,经纪人拉家渡(声音共和也是他开的)斥巨资买了《好久不见》版权,让大家再听一次。一片欣欣向荣的样子。十八去年底又重新回到桂林街头当流浪歌手去了。兴起而来,又只因兴起。生活方式保持不变。



现在这个时代,不管你是哪个民族,一般来说走出去看看都比过去方便。异地求学工作,或者受到海外文化影响。无论以方言为主,挖掘本民族的民谣民歌,还是本地叙事,很多都是创作者的自我选择。在本土族群中找到自己的根,找到自己想讲述的故事,找到人的命。
来自新疆的哈萨克族音乐人叶尔波利曾在北京和马木尔一起组乐队,是IZ早期主唱。但他从草原走出国门之后,又重返故乡阿勒泰。现在和妻女一起演绎哈萨克族以及塔塔尔族的民谣,他演奏冬不拉、巴拉莱卡琴,热依达演奏库布孜,都弹得出神入化。词曲内容大致歌颂日出,大海,时间周而复始,“时间改变我们,我们改变时代,时代控制人类”(《时代》大意)。为去年热播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写了首《月光》,但好像没火到他头上。可以说和后来玩噪音实验的马木尔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彝族歌手莫西子诗大学毕业后曾做过日语翻译。在上海和北京都工作过,绕了一圈选择了音乐,吸收彝族方言和文化。《不要怕》火了好多年。根本听不懂。但现场能大合唱,有些人眼眶湿润。他描绘的状态是及时性的,比如《知了只叫三天》和彝族火把节,但情感是跨越时空的。甚至有一种今天就可以为情而亡但我亦无憾的决绝。

大鬼师的核心是苗族人叠贵,他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读了个人类学硕士,然后就返回贵州黔东南了。出过书,做过舞台剧,现场有卖他创作的剧本和苗族古歌神话故事绘本。去年他还在募资开书店。这是当晚少数有唱情歌的乐队,但更多的诸如《已略西蒙扬(消失的英雄)》、《碧鸠巴郎奥(三十浪人)》、《丢芒党崩庸(寂静的夜,他去寻找他的魂)》。不留痕迹的战争和反抗,孤军奋战找不到回家路的英雄魂,“没有人愿意提起那次有目共睹的反抗,没有人愿意向孩子说明真相/传统”。乐队集合了侗族、布依族、苗族、汉族乐手,用各色芦笙招魂。

老街乐队从莆仙戏和莆仙方言民谣吸取养分,狂风暴雨是海龙王娶亲,元宵节要看戏。热衷自制乐器八角琴,这里面有很多有趣的故事。独弦琴也超迷人。

对来自城市的乐队来说,方言也管用。宁波方言和市井故事让一支正常无聊的后摇乐队在内容和情感上有了支点,变得有趣了一些。《旧社会顶穷的人》,酒酿圆子,《八月夜桂花》,《慈城公园交谊舞》。还潮是有着“缺女友”气质的东海文青。顺便一提专辑装帧很符合日日醉,设计水平更胜一筹。

马飞分享了在西安樱花舞厅当混混的故事,那种动不动眼睛一白,随手找砖砸头的痞子。学弹吉他但水平不济撩妹失败,成绩不好被父母叫去考美院。疫情期间在家学习做排骨的步骤。迷途知返古惑仔,天生吃货喜剧人。作为开场,陕西话也是那两天里最不加密的方言,带来最多的乐子。后面一堆地狱级别的等着。


最难忘的当属罗思容与孤毛头乐团。罗思容曾也是“都市白领”,辞掉工作归隐,过上了节制的“年轻人的退休生活”。47岁开始创作歌曲。一开始是为诗人父亲留下的诗歌谱曲。她的曲其实是很丰富的,从客家民谣到戏曲,从布鲁斯到爵士,既有用台湾山里寻来的自制铃(声音实在太好听了),又有一把美式曼陀林(David Chen弹得太好了)。其实是很容易听进去的。相对不容易接受的反而是那些不加改动彻底复刻传统曲调的民谣歌手,某些缓慢的节奏和不熟悉的故事都带来聆听疏离感和难度。
她主动选择了用客家话来叙述他们的故事。从名利角度讲,是很不经济的选择。但结合内容非常贴切,协音处理出色,方言使情感变得更浓烈。比如《塘虱》。风雨交加的河岸边,看到漆黑巨大的地狱使者塘虱跃出,我向其大喊,我那离世的爸妈还好吗。我连续看了广州和上海的演出,2场都哭得不行。那种悲怆是从胸口爆出来的,没有办法停下来。现在回忆现场景象,眼眶都要湿润。
再比如她父亲25岁时写的关于学运的诗《白云之歌》。
漂泊的云啊/请你告诉我/看到什么/是不是看到一群后生人在等候黎明
沉思的云啊/请你告诉我/听到什么/是不是听到一群后生人在为自由歌唱
或者《落水天》,下雨不撑伞慢悠悠地走,雨水打在头顶上。《浪荡子》,无所事事四处游荡,“生不爱女人,死不需要棺材”。杜潘芳格作词的《纸人 I》也是一样坚毅且潇洒:
地上到处都是
纸人
秋风一吹,摇来晃去
我不是纸人
因为
我
我的身就是器皿
我
我的心就是神殿
我
我的脑充满了
天赐的力量
纸人充塞的世界
我寻找着
像我一样的真人
这是浪漫的一代人,推崇黑塞的《悉达多》,推崇自由,记得《七层塔的滋味》和《青春的梦》。赤着脚的罗思容唱着“落脚南庄,放眼四方”,有着蓬勃的生命力,堪称去年最感动现场。可惜除了在声音共和演出满满当当,次日深圳场据说只有50人左右(可能因为和声音共和3周年演出时间冲突,而受众可能是同一批人)。杭州和南京场直接取消,上海场和深圳差不多稀拉。
拉家渡当晚对声音共和的寄语可以用在这里:“我们不大可能成功。但也不肯承认自己的失败。希望音乐永远是胜利的。”



最后一提生祥乐队。林生祥的故事一时半会儿说不完。从交工乐队以音乐团结美浓当地人民进行反水库运动开始,林生祥参与过各种抗争和发声,用实际行动和结果阐释着音乐有力量。生祥新一轮巡演也正在进行中。
在那个梦幻般的夜晚,半夜12点从声音共和走出来,广州街头灯火通明,奶茶店和饭店依然开着。暖风请把我吹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