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音 · 读书 · 观影

Pg.lost Live @ YYT

九间_

暖场:Ann
2010-10-5 22:30 – 0:15

先说Ann。貌似从甜梅号、Kyte、再到Pg.lost都是她们暖场。尤其Kyte和Pg.lost间隔不足一周,Ann两场暖场曲目完全一样,连顺序都没换。亦看不出调整和梳理的迹象。我彻底崩溃了。还好下次toe不是她们暖场。

再说主角Pg.lost。他们在中国的人气比我想象中要旺得多。上海是此次中国巡演的最后一场,且是额外加出来的一场,前面已经一天不歇连轴转地演了9场。能跑的城市都已跑遍,还是有很多人涌来,绝大部分是中国人,YYT水泄不通,听口音和谈天内容,好些从外地赶来的,其中不乏已经看了两、三场Pg.lost演出的铁杆粉丝。敢情Pg.lost不仅体力超群还是话唠,于是我们说爱他们,他们说爱我们,永驻对方心间。我最听不得来年再来演出之类的客套话,他们说了,能说的肉麻话都说了。互“表忠心”若干次。不知哪个观众想出来个绝妙的口号。就是一个人带头喊“PG”,全场跟着喊“Lost——”,名字起得好,喊起来就是有气势,瑞典小伙儿笑得那个欢呐。推荐他们以后每场都用上这招。相传之前至少2场演出有返场3次的热烈场面发生。上海返场了2次。基本状况就是人还未下台,已经呼声一片,好不热烈。中途还有位不幸的女士晕倒,被横着抬了出去。YYT通风设施明明已经改善很多,恐怕怪只怪气氛太热烈。

听Pg.lost的专辑,属于较严肃做派,看他们平时的访谈,譬如2009年最佳专辑推荐,你可以发现Mono、Russian Circles之类乐队赫然在列。不得不承认Mono果然是影响深远,Pg.lost很明显像众多后摇后起之秀一样,曾经崇拜Mogwai、GYBE,现在把热情宣泄在Mono身上。但较之Mono,Pg.lost不那么“苦大仇深”,不知是否可以说,维系了瑞典一贯的优美动听风范?在TSB的采访中,你可以看到Pg.lost也会去听The Antlers、Bon Iver、Phoenix之类和后摇毫无关系的、但同样特别出色的独立乐。这很棒。我支持多听不同风格的音乐,不要被人为的风格划分束缚。The Antlers不会因为技术不如Mono,从而就无法感动到你。我觉得很有意思的一点就在于,专业人士和普通听众的感受始终是不一样的。普通听众作为业外人士,技术肯定不如台上人,一般没兴趣、也没能力从纯技术角度评判音乐,反而会很有兴趣从是否打动自己的角度大书特书。专业人士听到了估计会不屑地说那丫乱说,什么歌词、意境,还不是咬文嚼字。二者的评价可能会两极分化。

在同类音乐中,Pg.lost本不算我特好的那口。但了解下来发现他们口味挺杂,看了他们现场更是加分不少。之前我有看过些国内后摇乐队的现场,普遍比较闷骚。后来看了非常拉风的Mono现场,因为靠得太近,耳膜很痛苦。但也基本属于比较严肃的、技术绚丽的类型。结果Pg.lost的现场很Rock,很不“Post”。一点也不闷骚淡定,巴不得地动山摇、天崩地裂的架势。看着画面完全就是顶顶High的摇滚场,那些停留在视频中的激情重新燃起。我胸中涌上来很多冲动,大约是朋克现场才有的蹦跳冲动,激动地希望台下立马Pogo起来。最后当然是没有。可能是场地太小,站着完全无法挪动的时候也就丧失了Pogo的可能性。我不由想起Motek在YYT演出时台下一片Pogo的景象。当时大屏幕上同样放着委婉、素雅、莫名其妙的视频,台上同样狂得不行。所有的铺陈含蓄都为了最后的爆发,Pg.lost其实也没出什么新奇的高招,都是传统套路传统的东西,效果却很好。我赞同说,在这个推陈出新的年代,用传统乐器、走传统路线能玩出特点的乐队最不容易。这个夜晚育音堂令人倍感亲切,一直被诟病的音响效果仿佛也好了很多,很过瘾。Pg.lost在其他场子和音乐节上引起的轰动果然在情理之中。

TSB的访谈
Pg.lost BLOG

分享 twitter/ facebook/ 复制链接
Your link has expired
Success! Check your email for magic link to sign-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