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森林中——新声音狂徒(三)
新声音狂徒第三期。这个不定期的栏目关注电音世界和与电音相关的跨界音乐人,聚焦当下最新的专辑,推荐有想法的新声音。这些音乐人有的也是从模仿前辈开始,有的天生不懂循规蹈矩为何物。有的在模仿学习之后开拓出了自己的道路,有的一出道就被惊为天人。回眸前两期曾经推荐过的音乐人,Nicolas Jaar(Darkside解散后Jaar单飞)、Suuns、Luke Howard、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Blanck Mass(Fuck Buttons的Benjamin John Power)等在推荐之后都推出了非常棒的新专辑,以不同的方式继续着自己的创新之路,可喜可贺。
本期会引入一些氛围和Drone含量更高的作品,换一换路数。在当下,音乐风格的跨界成为必然趋势,网络时代资源获取如此方便,谁不是各种风格都听一些的呢?假如现在也和早年一样,使用了电子设备就归类为电子音乐,那电子音乐的面貌就会变得模糊不清,成为庞然大物。事实上局面已经如此。下属细分流派各个都变成难以一言以蔽之的复杂体系,互相交织,就像一片各种动植物共生的大森林。而我们的新声音狂徒们并不喜欢沿着笔直的宽敞马路前进,他们都特别热爱在这片森林中徜徉,在不确定性中历险。
法国都市迷宫
Julia White
法国音乐人Julia White这张处女专辑《In the Cities of Dust》的诞生离不开法国厂牌Soft创始人David Teboul的大力推动。Teboul在2015年听了Julia White的一些小样后很是欢喜,他鼓励对做音乐失去信心的Julia White不要放弃,要把自己的才华展现出来。他帮助White鼓起勇气,还全程参与到专辑的制作过程,和White一起为唱片拍摄照片、设计封套,并且以Linear Bells的名义(他自己的个人项目)与White在专辑中合作了一曲《I Found You》(我找到了你)。
这张专辑仿佛说的是一个“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故事。或许就是Teboul寻找White的故事,当然这只是猜测,也可以用来泛指其他人之间的偶遇,或者有什么其他故事。不管真实故事如何,创作出来的专辑可谓栩栩如生,用非常具象的方法描绘出抽象的情绪。在森林中循着小路,在树丛背后,在森林尽头,鸟语花香,沁人心脾,落下泪水。专辑从简单的钢琴独奏开始,大部分是钢琴搭配环境音(只有个别几首噪一点),用了大量采样来配合环境烘托,包括人声、城市喧杂声、水声、风声、海浪声等等,特别是好几首都用到了鸟鸣。《I Found You》、《Red Beach Harbour》都有着让人感觉放松的神奇魔力。
但这终究是美丽的环境里并不美妙的故事,绝非看看山水赏赏景。《In the End》在木柴噼里啪啦燃烧的声音中,女声带着哭腔诉说生命为何毫无意义。在美丽而平和的环境中,主角心事重重,情绪几近崩溃。《We Cry》是接近尾声的高潮,呼应着《A Forest》,一种宣泄,就像高压下的耳鸣,轰鸣而过,持续不断。情绪在《You’re Rose》中破碎,世界重归平静。Julia White就像是黑暗版的Library Tapes,比David Teboul本人的作品——也就是Linear Bells——更细腻,White放大了女性视角所带来的优势。相比之下Linear Bells今年的那张《The House of Wax Equations》要实验得多,严肃到窒息。
在专辑最后额外加的曲目《Villagers》里,不断重复的吉他和弦仿佛在暗示着情绪起伏崩溃,就这样周而复始地进行下去,宁静和烦恼,没有胜负,没有最终答案。
如果小清新已经无法安抚你,你也不相信盛世太平的虚假故事,能让你找回宁静的或许是这类优美但其实藏着深深黑暗的作品。至少看着那像泪花一样的封面,你就知道这些人绝不会粉饰太平。这种风格也是主营氛围、Drone加实验的著名独立厂牌Soft所追求的。包括EUS、Linear Bells等在内的音乐人无不在这条路上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In the Cities of Dust》(2016),推荐单曲:《I Found You (feat. Linear Bells)》
Jason van Wyk
法国厂牌eilean rec.今年再一次连续推出多张高质量专辑,果不其然官方限量版又纷纷迅速售罄。这其中有好几张值得推荐,比如有卡带录音情结的Daniel K. Böhm,自己创作、录音、混音、演奏的全新专辑《Carrier》,相对传统,但很优美。此外还有Zahn、Hatami、McClure三方合作,横跨德国、伊朗、日本,联合奉上的新专辑《Veerian》,不同地域、不同年龄段的人一起合作,老中青同堂,放开手脚搞实验,擦出了别样的火花,每首歌仿佛都是一段新的旅程,值得一听。
在若干张好碟中,打头阵的是小生Jason van Wyk在年初发行的新专辑《Attachment》。来自南非开普敦的Jason van Wyk出生于1990年,这是他的第二张个人专辑。他属于那种特别敢于尝试的年轻音乐人,没有局限于学习钢琴弹奏,他可以包办专辑作曲、制作、钢琴弹奏、合成器演奏等多项工作。在南非,他是DJ、制作人、作曲家,参与过各种混音和制作工作,对传统乐器和电子设备都有涉及,堪称全能型音乐人。
或许因为年轻,他的这张专辑很符合年轻人收听习惯。《Outset》之类的曲目很有Nils Frahm的风范,听上去是很类似的手法,差不多也在同一水准之上。《Unsaid》是新古典小品,钢琴独奏的例子又譬如《Red》。优美的旋律,舒缓的节奏,营造出如同粉绿色封面上所见的这般梦幻场景。一切的一切都契合当下潮流,新古典和电音融合,钢琴和合成器跨界,年轻有朝气,清新稚嫩而且好听。可以拿来反复循环。如若颜值提升一些,这不就是南非电音当红炸子鸡吗?并不比Ólafur Arnalds差,为何不可以更红?等到eilean rec.的厂牌效应再起来一点,成了气候之时,制造一些Erased Tapes系音乐偶像出来不是不可能。
eilean rec.旗下有不少可以一说的音乐人,比如本刊曾经推荐过的Spheruleus、Aaron Martin,还有James Murray,都有很强实力。但率先红透的会不会是高颜值的Jonathan Kawchuk?他2015年的专辑《North》也广获好评。很有趣的现象是正经古典专辑不少往流行偶像歌手路线上包装,拍摄个专辑封面要用大头照,没有什么新鲜感。反倒是这批活跃在夜场的年轻人希望你把注意力集中在新鲜的音乐上,并不去提音乐之外的其他事情。哦,还希望你有空记得抢一抢美如画的手工制作专辑,eilean rec.的限量版专辑每款总是仅有100份,过时不候。
《Days You Remember》(2013)
《Attachment》(2016),推荐单曲:《Outset》、《Red》
北国乡野故事
Western Skies Motel
René Gonzàlez Schelbeck是一位来自丹麦的吉他手,他以Western Skies Motel的名义发行自己创作和录制的作品。这个个人项目的名字暗示了创作者的老派作风。Headphone Commute今年有一篇采访报道关于他和他的录音室,他说他家里的录音室更像是许许多多乐器堆放在一起的储藏室,而非那种比较高级的录音室。从照片上可以看到许多老派的东西,古旧的直立式钢琴,多款吉他,还有已经很少有人用的卡带录音机。他早期的作品主要就是靠吉他和卡带录音来完成,在这方面他可以制造出许多想要的效果。他的音乐和他的设备风格一致,他自己形容说这些音乐听起来就像是一个人独自站在美国西部广袤土地上的感觉,吹着风,多云天气,阳光不强烈。今年新专辑《Settlers》的封面也是走老照片风格,和音乐风格相搭配。
他今年搭配新专辑提前推出的EP《Generations》相对实验性强一点,紧随其后的《Settlers》那种空寂感和历史沧桑感更强。木吉他弹奏的声音,夹杂着一些环境收音,旋律更为优美。拿着稻谷的农民,质朴感扑面而来。
这和前两年的尝试有了些许变化。在2015年的专辑《Buried and Resurfaced》中,还有些风铃声,有着浓浓的神秘感。而2015年另一张专辑《Prism》很有Jozef van Wissem的风味,吉他弹奏为主,淡淡的优雅。想象夜间在西部荒漠外围在火堆前烤火,或坐或躺,头上是漫天繁星,周围一片漆黑。此时飘来琴声,化不安为乡愁。差不多就是这种感觉。当然,这和《狐狸爸爸》中Jarvis Cocker的火堆边的搞笑演出截然不同,Western Skies Motel更契合贾木许的电影风格。
在新专辑《Settlers》中,Schelbeck融合了2015年两张专辑那两种相反的风貌。吉他和钢琴原声弹奏贯彻始终,与此同时他把对环境音的把控也放了进来,而不是单纯像Jozef van Wissem那样纯粹搞搞独奏。这张专辑专辑在灵动优美和前卫、复古和新潮中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平衡点,比Western Skies Motel过去专辑和EP都更饱满丰富。这张专辑迅速获得各家独立媒体的好评,被认为是将传统和年轻的想法融合在了一起,作风特别老派,又不会感觉落伍。优美动听情绪化,好像能把悲伤融化掉,能穿透其实很艰苦的农耕生活和随时把脑袋挂在腰间的美国西部牛仔生活,把这些人间痛苦一笔勾销。专辑中的花花草草、花园、鸣鸟,暴风雨后的宁静仿佛就在眼前,鲜活无比。
《Buried and Resurfaced》(2015)
《Prism》(2015)
《Generations》(EP/2016),推荐单曲:《Leaving Behind》
《Settlers》(2016),推荐单曲:《Whelm》
Sapphirine Phlant
Sapphirine Phlant最惊人的一点是他出生于1995年。如果考虑到年纪的因素,这张专辑的水平是值得嘉奖的。这位名为Valentin Chernov的俄罗斯小伙儿2012年开始创作音乐,2014年发行第一张专辑《Odds and Ends》时不足19岁。在个人介绍上写着他喜欢Aphex Twin、Autechre、Burial,此乃IDM爱好者无疑。他还喜欢许多黑金的东西,在《Until the Light Takes Us》官方介绍上坦言这张作品受到黑金影响。这可能也是为什么整张专辑听起来阴暗、湿冷,通篇都处于低潮期,完全没有20岁阳光大男孩的感觉。不过毕竟还是用氛围打的底,没有什么刺激、爆裂的东西,就像是连续一两周阴雨天气,刺骨的冷弥漫在空气中,却又不是狂风暴雨的那种,关节痛,无处安身。小朋友表达之直接,让他在最后一首《Tears Of God, In Which They Did Not Believe》中干脆用上了雷雨声,雷声还是主线。非常简单的合成器辅助,然后渐渐过渡到主旋律的出现。有够简单粗暴。不得不感慨Chernov还真是年轻。总的来说他的手法并不高明,还是有些嫩。
不知道这算当代音乐人的幸运还是不幸,如今有点什么想法就可以直接上采样,参考以前古典乐里面还要大张旗鼓作曲一番去模拟一些现实中的声音,当代音乐人真心是便捷了不少。要怎样的气氛就可以直接拿来拿去,甚至拿来当主线。声效也有许多现成的可以用,接下来考验的只是拼接水平吗?完全是跟着感觉走?氛围营造得好是不是就可以得到好评,你会在意背后的技术问题吗?相对而言你会更喜欢技术高超的音乐吗?
假如暂且忽略年轻人技术上的不太成熟,Chernov营造出来的氛围倒是非常逼真完整的,你可以感受得到作品本身有种特殊风貌。在有限的条件下,Chernov努力做出不一样的东西。专辑里弥漫开来的这种气质或许和他的听音口味以及俄罗斯的风土有关,无疑和教堂尖顶钟楼的封面气质相符合,也和寒冷的俄罗斯气质相符合。在现在的独立圈,神秘主义、宗教背景和异域风情都是加分项。这些对Chernov来说或许很自然的事情,通过文化隔阂变得特别了起来。Sapphirine Phlant在这些方面都占了优势。而这可能也是一种技术优势。如何用有限的设备和已经掌握的技能来尽可能地表达好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这本身也是颇有技术含量的事。
《Odds and Ends》(2014)
《Until the Light Takes Us》(2016),推荐单曲:《Silent Yard》
第二次启航
Slow Meadow
顶着Slow Meadow名字出现在世人眼中的Matt Kidd已经不是新人啦,他曾经以组建氛围乐队Aural Method的形式出道,担任乐队主唱和吉他手,并涉及作品作曲、混音、封面摄影等方方面面,通过Aural Method发表自己的氛围作品。在2012年到2013年期间,捣腾了点东西出来。
他去年以Slow Meadow的全新身份在大家熟悉的著名氛围乐队Hammock的自有厂牌下发行同名专辑,放弃了组乐队和固定人员合作的方式,收拾一番,以个人项目的形式重新出发。在Hammock这边,他又有了些新的合作伙伴。不过这张同名专辑《Slow Meadow》中最出色的曲目是Matt Kidd和Hammock合作的两首曲目:《Linen Garden Part 1》和《Linen Garden Part 2》,有比较明显的Hammock痕迹,再次从侧面证明Hammock的实力不需要证明。Matt Kidd作为Hammock乐队成员的好朋友,在其它曲目上也能维持一定水准,属于大致路数相同吧,他们绝对就音乐创作的问题互相探讨过。Hammock自主厂牌全力推的第一位音乐人就是Matt Kidd,那必须和乐队“沾亲带故”、实力被大家认可才行。但其实这张《Slow Meadow》去掉Hammock插手的部分,其余部分还有提升空间,并不在本刊去年的年度最佳专辑之列。乍一听很优美,却不耐听,听久了有点枯燥乏味。
今年Slow Meadow一鼓作气在Bandcamp上发了好几首单曲,其中和Hotel Neon合作的单曲《Blue Aubade》把Slow Meadow的水准提升到一个新的档次。Hotel Neon是一支新兴的菲律宾氛围三人组,今年也才刚发行过专辑《Remnants》(如果你喜欢这首《Blue Aubade》,推荐尝试一下《Remnants》,感受一下Hotel Neon和Slow Meadow不同的风格)。Slow Meadow和Hotel Neon在今年4月份一起搭档巡演,他们用这首合作曲目作为热身。Hotel Neon改进了编曲,增加了几条辅助性的旋律,起到很好的效果。Matt Kidd作为一位可以自己设计封面、弹奏钢琴、作曲、完成各类弦乐器演奏并且可以搞搞录音制作和混音的全能型人才,一个人闷头搞好像也不行,正是在和他人的合作中他碰撞出了新的火花。感觉如果Matt Kidd在编曲上翻出新花样,配上更精彩的弦乐演奏,他的作品会有焕然一新的感觉,效果一定会比去年的同名专辑好。
显然Matt Kidd比你我更懂他自己,他也一直在做各种尝试。从5月20日开始,Matt Kidd准备在每4-6周完成一首单曲,在Bandcamp上发布,并持续到年底。这第一波就是《Lachrymosia》和《Some Familiar…》。除了几乎要包办一切的Matt Kidd自己雷打不动肯定出现在职员名单中之外,弦乐演奏等需要合作的部分又有人员变动,再次更新班底。尝新是少不了的。
这两首曲目一悠长,一宁静,唯美派弦乐氛围营造比之前少了甜腻,多了点深沉,更沉得住气,推进展开也更为丰满。感觉现在是Slow Meadow最为出色的阶段,看上去已经步入了正轨,多次有目的的尝试就有可能开花结果,这长达半年的新单曲接力赛让人很是期待。明年如果可以集合成一张专辑,说不定会达到一个新的高潮。
《Slow Meadow》(2015),推荐单曲:《Linen Garden Part 2 (Featuring Hammock)》
《Blue Aubade (feat. Hotel Neon)》(单曲/2016)
《Lachrymosia / Some Familiar…》(EP/2016),推荐单曲:《Lachrymosia》
Clark
79年生的英国电子音乐人Chris Clark是Warp旗下当红音乐人。他很小就开始创作音乐,2001年发行个人第一张专辑,根植于IDM、Techno等风格,作为一位前辈,始终热衷挖掘新鲜的音效,劲头不减。2014年的专辑《Clark》在一些非电音类的媒体上也获得很好评价,比如是Pitchfork心中的最佳新专辑。
现在的电子音乐人都是多元化的。Clark也不例外。他的音乐会配有很酷炫的视频,最近几年当红的实验舞蹈会和他的音乐配在一起,还有许多用电脑合成制作出来的视频,随着科技发展,多媒体视频发展到新的阶段,而Clark带劲的电子音乐和这些视频也能很合拍,一点不会觉得古怪。他还涉足电子游戏配乐——又一个同样广泛接纳电子音乐人的一个领域。电子游戏和电音那么有渊源或许和电子音乐本身的非现实性有关,Clark能让你High起来,嗑药一般,感觉迷幻而且脱离现实。他很懂这一点。最近两张专辑的的多手造型和无脸男造型比之早年的设计风格要更时髦、更刺激,Chris Clark简写为Clark听起来也更干净利落,从包装上和内容上都有了焕然一新的感觉,好像是从头来过。比年轻音乐人更多经验,想法上还更新奇,一点没有流露老态。而这也是在推荐新声音的板块里会放入这位年纪稍长的音乐人的原因。
毫不奇怪的,作为一位电音多面手,他参与过电影配乐,自然也少不了电视剧配乐。今年这张《Last Panthers》就是英国冷门电视剧《最后的粉红豹》(The Last Panthers,2015)的原声大碟。为了配合电视剧的风格,Clark做了一张和2014年的《Clark》、2015年EP《Flame Rave》风格完全不一样的专辑。这是一部犯罪悬疑电视剧,《Last Panthers》配合剧情,所以有着很冷酷的感觉,有一种阴森紧张的气氛,电视剧里有一些涉及死亡的剧情,曲子也会搞起死亡主题。而有些曲目又会很有气势,着力气氛烘托。值得推荐的曲目比如《Hiero-Bosch for Khalil》、《Strangled to Death in a Public Toilet》、《Dead Eyes for Zvlatko / Heaven Theme》、《Diamonds Aren’t Forever II》,以及3段《Hide on the Threads》。每一段凶杀和死亡的故事都有着清晰好记的旋律和阴沉的效果,合力搭配出一张氛围佳作。这张电视剧原声碟对Clark可能也是一次挑战,因为和他自己的专辑风格大不同。这也同时让人看到Clark的无限可能性。
《Clark》(2014)
《Flame Rave》(EP/2015)
《Last Panthers》(2016),推荐单曲:《Diamonds Aren’t Forever II》
十年自赏
The Field
Minimal Techno界的循环达人Axel Willner再次出击!The Field的全新专辑《The Follower》今年出炉,一如既往High到爆!
Willner应该是这几年最擅长无限循环的电子音乐人之一。从2007年的第一张专辑《From Here We Go Sublime》开始,他就一直贯彻着无限循环简单小节的崇高宗旨,而且在这条路上不断超越自己。他如此爱循环,那些旋律至上的听众会不大适应他的作风。在极简Techno里,他还是偏向氛围的那种,弥漫着浓重的性冷淡感觉,社交恐惧的感觉。他有一部分音乐可以让你在舞池舞动,他还有一部分音乐是让你在独处的时候进行精神神游用的。他特别擅长无限循环和放大情绪化的东西,他在访谈里曾说,他很习惯独自面对设备然后开始创作,喜欢一个人干这件事情,他特别懂得该如何面对自己。他很享受这种状态,他也希望可以一直这么创作下去,直至灵感枯竭的那一天。
如果你熟悉The Field之前的作品,你会发现他在无限循环和探索自己的情绪时,也在把旋律的篱笆扎牢,早年吃不消他的听众,猛然听到上张专辑《Cupid’s Head》的作品可能会发现很多燃点。The Field在上海演出的时候也根据观众的反馈迅速做了调整,特别注意多演一些更利于跳舞的音乐,而非适合冥思的音乐,虽然这样的现场对喜欢氛围音乐的听众来说,可能有一点遗憾。
《The Follower》是上张专辑的延续,里面有一些一听就是The Field风格的旋律,比如开头的《The Follower》、《Raise the Dead》等。他在今年Exclaim的访谈中说,这张专辑对他来说也是一分为二的,一部分是很燃的东西,还有一部分是氛围的东西。这两部分内容在他的作品中融合得越来越自然,而且变得相辅相成,无法分割。The Field是那些氛围党想要嗑一把的好渠道,对那些因为工作而疲惫不堪或者因为其他各类原因被困在生活中的人来说,The Field提供了做梦的方案,并且有着神经按摩的功效,赛过咖啡因。他的音乐太飞,可以循环一整天而不腻,是疲劳时的强力兴奋剂。他的曲子越来越长,选题越来越抽象,旋律趋于优美,更容易接受,更梦幻,更酥软。收尾的《Reflecting Lights》和过去的作品有比较大的不同,他又一次尝试了一些新鲜的声效,冰冷冷酷的The Field,用上了鸟鸣,有着上扬的气势,甚至有那么一点Fuck Buttons了,然而收场却有个意外的180度大转弯。
Willner无疑是出色的音乐人,无论换什么花样,你都知道那是他的东西,他都能让他的情绪充满整个空间。他发片的速度也跟封面版式一样一成不变,斗转星移,生活一日比一日艰难,而Willner永远在那里,说不定可以继续陪伴我们走过下一个十年。
《Looping State of Mind》(2011),推荐单曲:《Is This Power》
《Cupid’s Head》(2013),推荐单曲:《Black Sea》
《The Follower》(2016),推荐单曲:《The Follower》
Willamette
由Joseph Yonker、David Chong和Kevin Chong两兄弟组成的Willamette成立有10年时间,除了1张EP,专辑有过2张,每张间隔5年。产量和The Field完全不能比(虽然也很规律)。
《Diminished Composition》是他们首次在Scissor Tail厂牌下发行的作品。这张专辑收录了他们2011到2014年之间创作的作品,从命名即可看出,主要的方向是汇集一些电影原声风格的作品。甚至有一首叫《Four Films (Films Four)》,但这张专辑又并非是某部电影的配乐,主要是他们零碎作品的集合,曲目与曲目之间没有什么必然联系,虽然听起来都非常相似。他们的音乐毫无愉悦性可言,压迫耳道。和The Field形成鲜明反差,很难长时间循环这张专辑,阴郁的情绪和压迫感会笼罩着你,这是一张极简的、空灵的作品,已经抛弃了旋律,仿佛在拥抱寂静,还有一种末世的感觉。当然,并不一定是听起来舒服的音乐才叫好音乐,对“舒服”的定义本身也千差万别,Willamette为不追求舒适的听众提供了一种让自己与世隔离的方式。他们名气不响,也没有很多作品,他们的风格决定了他们注定与主流审美有很大距离。但在《Diminished Composition》的沉闷性氛围作品中,你也能发现光明。
《Echo Park》(2011)
《Diminished Composition》(2016),推荐曲目:《End of Good Discipline》
尾声
Qluster
Qluster由Hans-Joachim Roedelius、Onnen Bock和Armin Metz三人组成,前身是成立于1969年的Kluster,人员更迭后更名为Cluster,结果比Kluster更成功。而Cluster解散后才有了Qluster,他们从2011年才刚开始发行作品。
不管首字母如何更替,始终坚持着的都是德国钢琴家Hans-Joachim Roedelius。人员几番变动、乐队几度解散,甚至Kluster坚Cluster的老成员Moebius去年都已经去世了,Roedelius还是难以割舍K/C/Qluster这面大旗,想着要重新开始。
不过他自己去年还在以个人名义巡演,演出自己和Christopher Chaplin合作的专辑《King of Hearts》(2012),他的个人项目其实也算风生水起,合作不间断,活儿非常多。Qluster并不是唯一选择。
Qluster却是一次享受。Roedelius经常和各种类型的电子音乐人合作,而不单单是进行传统钢琴演奏,你可以在这张专辑中听到很多有趣的东西。有外媒评价说这张专辑最惊人的地方在于处理Roedelius流水般钢琴演奏的方式和过去不一样,他的钢琴演奏被巧妙地拼接和重组,在电子设备的帮助下改变风貌,非常有意思的曲目比如《Stein auf Stein》、《Verweile doch》、《Von weiter Ferne ganz nah》等等,都令人忍不住反复聆听,沉醉其中。笔者有幸于去年看了Roedelius《King of Hearts》演出,与这张《Echtzeit》的感受截然不同。Roedelius在那个合作项目中更专注于钢琴,一张舒服得像精神按摩的氛围作品。而《Echtzeit》一气呵成,更电更巧妙,扎实的功底体现在每一个片段中,细腻,耐听。当然Roedelius在Qluster中的其他合作伙伴同样功不可没。
不过《Echtzeit》如此抓耳也不算什么意外,Roedelius是氛围、Krautrock、电音界的老前辈了,他和Brian Eno是老搭档,他的水平好像已经不需要额外介绍。话说Brian Eno这些年发专辑或者电影原声碟频率比较高,今年才刚发行新作《The Ship》。Roedelius也和Brian Eno一样保持着活力,这是很难得的。他们为年轻音乐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他们的存在证明了有音乐的生命常青。
《Echtzeit》(2016),推荐单曲:《Beste Freunde》、《Verweile doch》
刊于《通俗歌曲》6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