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嘉》:偶遇在巴黎

[ 法 ] 安德烈·布勒东,董强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

上世纪20年代,布勒东在巴黎街头偶遇娜嘉(Nadja)。最巴黎式的故事只应开始在大街上。拉法耶特街,无所事事的闲逛,漫无目的地东张西望。一个不知道自己是谁的男人遇到一个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的女人。

如果你曾遇到“娜嘉”,回忆里,一切与她相关的事物都是美。街头酒吧咖啡店、广场、雕像,喷泉、河道、杂货店、旅馆。用“娜嘉”眼光看出去的图案,用“娜嘉”的口吻说出的文字,织成她的意识之网。无论多隐晦的超现实主义画作,娜嘉都能给出解释。娜嘉自己不是艺术家,不懂绘画技巧。她画自己脑中冒出来的意象,她做着随性的事,和她在一起时你们谈论她的所有不幸、情事。娜嘉性格多变,有时候倾诉起来毫无隔阂,有时又无法接近。我被“娜嘉”迷惑,她有如此多新鲜的想法,没有任何理论依据,不加雕琢。我不自觉地赞同她、美化她、分析她的想法,甚至能从前人典籍中找到惊人的相似。她毫无保留地感受着世界,感染着我,以至于我几乎看不到娜嘉本人,而是通过她的视野看到一个“娜嘉”构造的美的世界。

娜嘉可遇不可求,我们依赖她,她完善了我们的想象和情感,却无人能靠近注定孤独的她。布勒东在书中为他们相遇过的地点留照,为那些画作那些人留影,留存所有关于娜嘉的事物和经历,一切都是美。我记得她的步态,她的一转身一抬手,她望着你的眼神。我欲带你一遍遍旧地重游,考究每一个细节,重塑娜嘉的形象,追随那种与生俱来的对美的敏感。

直到上世纪70年代,让·厄斯塔什(Jean Eustache)镜头下的Jean-Pierre Léaud依旧一次次地系着花丝巾在巴黎街头闲逛。或许能遇上Françoise Lebrun,寒酸的黑色披肩,朴素的妆容,深黑的眼线,步履如飘。


刊于2010年2月《通俗歌曲·摇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