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看过的影片中觉得最好的几部。
6 尼古拉教堂 Nikolaikirche 德 1995
这部德国导演Frank Beyer拍摄的电视电影其实中规中矩,用到的象征都特别明显,比如有一场是女主角在田园牧歌的景色中骑行,她在草地中驻足欣赏,远处是灰蒙蒙的工厂,突然之间山体滑坡,看似牢固的土地下面已经被挖空,女主角滚下土丘摔断了腿。幸好有路人经过及时搭救了她。
看似和谐实际空中楼阁一般摇摇欲坠的就是1989年的东德。此片让人感慨的主要原因是所描绘的事件本身非常有魅力,只要是能平稳地叙述出来,已经能刺激到观者,尤其是我们国家的观众。1989年我国全国各地爆发了许多游行,同年在东德各地也爆发了许多游行,其中最为知名的是莱比锡的星期一游行。因为德国人尊重宗教,所以当局虽然严密监视全国每一寸土地,却并没有冲入教堂或者破坏教堂。借助礼拜等宗教活动,莱比锡的尼古拉教堂成了团结人民群众的重要地点,每周人们都以教堂为出发点,自发进行和平游行。刚开始是少数几位激进分子,他们要么是与西德方面有直接联系,要么是亲眼见到子女被东德的坦克压死,与政府有血海深仇。随着时间推移,聚集到尼古拉教堂的人越来越多。以影片聚焦的红色家庭为例,老一辈莱比锡人遇到诽谤污蔑忍辱负重,人到中年的女主角长期压抑后最终选择辞职并张贴告示加入宣传,而她的女儿和男友血气方刚,仅一次被警察扣查就奋起反抗,在游行队伍里冲在最前头,还被警察拘捕。
1989年10月9日,东德40周年纪念日那天,尼古拉教堂内座无虚席,人们自备茶水报纸,云集到教堂,做好了长时间斗争的准备。当日有超过7万人参加和平游行(全城50万人口)。当局保持着一贯的把枪口对准人民的态度,但虽然派部队包围了教堂,无奈游行人数远远超过部队人数,射杀难度过大,几乎相当于一次全城大屠杀,于是不得不放弃射杀。当局一度考虑采用中国模式(指哪一次失败的游行大家都知道),但最后唯唯诺诺并没采用。他们完全可以安插内奸于游行队伍中,因为剑拔弩张,只要有一个人对士兵做出过激行为,他们就有理由进行射杀,但从始至终人们都非常克制,点蜡烛,对士兵说你们也有父母亲人,祷告或者喊和平口号,军队始终没有找到机会扫射。
影片拍到10月9日游行成功为止。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大量东德政府官员辞职,游行此起彼伏,东德瓦解,柏林墙倒塌,两德合并。游行的人如愿以偿。
莱比锡的故事过于梦幻,这是一系列非常理想化的和平抗争,理论上的众志成城确实真的可以存在。比如女主角当街发传单被便衣警察盯梢,此时周围群众集体围上去保护她,帮助她脱险,每一个被东德逼得喘不过气来的人都选择了互相帮助、奋起反抗。
影片不可避免有所美化,但7万这个数字是活生生的,面对枪口毫不颤抖的7万人是真实存在的,真的是全城空巷。正如两次世界大战并不是少数一两个人发起的一样,两德统一也不是一两个德国人拍脑子想出来的,战争问题是德国人共同背负的责任,而推动两德统一也是人民共同努力得来。
5 卡萨诺瓦 意 1977
2013年的费里尼影展来的片子不够全面,主要集中在中后期,但能看到就不错了。既有各种隐喻都已经明显得成了明喻的《朱丽叶与魔鬼》,从开头招来的女魂叫Iris(伊里斯,希腊神话中彩虹化身和诸神的信使)到结尾部分推开花园门走向森林,无不是精雕细琢机关重重;又有集中反应马戏团情节的《小丑》,他许许多多片子里都出现了小丑;还有描绘他童年往事的《阿玛柯德》,《甜蜜的生活》也属其一;选美、天主教、混乱的人群、大兴土木、狭窄的街道、街头美食、罗马妈妈,不能更意大利的《罗马》、《月吟》;最后还有早年反映意大利普通青年生活的《浪荡儿》。
《卡萨诺瓦》是费里尼释放个人性欲的一部作品,经典的争议人物。能有机会在电影院里看到《卡萨诺瓦》我觉得是非常难得的体验。当银幕上一次又一次翻云覆雨,观众的反应特别令我好奇。有人看得很High,也有人感到恶心。当灯光亮起,环顾四周观众的表情,别有一番味道。
说起这部片子,固然是不如帕索里尼的《索多玛120天》。《卡萨诺瓦》没有《索多玛120天》里那么多层次,恶、性、个人的恶、群体性的恶,等等。《卡萨诺瓦》重点集中在个人对欲望的处理上。社会背景等外部因素都被处理得相对不那么重要,每一次的焦点都集中在性爱大师卡萨诺瓦如何一次次重复自己个人的High点(甚至相似的招式),如何在根本High不起来的被动状态下也找到High点,他是那么执着地被欲望牵引。带着文人的骄傲被牵引。最终孤老在阁楼椅子上脑中自评人生No.1伴侣的时候与他早年关在牢里还脑补着自行上下起伏是何其相似。何时压抑,何时放纵?他难道不是一辈子在性欲的牢笼中不得脱身吗?一个可以操无数次、个性不会反复的玩偶是最适合无比的。反过来,这一方净土或许也是他的自由所在。
话说,既然能为了纪念费里尼逝世20周年举办影展,2014年恰逢贾曼逝世20周年,跪求各路大神记得办影展,一定全刷。
4 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 泰 2010
非常美。活人死人全家聚餐、人兽交、森林寻根、灵魂出窍,几个主要段落都很美。
3 乌龙英雄 意 1971
2013年莱昂内(Sergio Leone)影展上最为喜欢的一部。在革命之外叙述着亲情和友情。珍贵得叫人哭出来的兄弟情。莱昂内没有把重点放在解释什么是革命和战争上,反而是追逐着一个并没有多少文化的人胸中天然搏动着的情感,追逐它,找到它,所有问题迎刃而解。
2 阿拉伯的劳伦斯 Lawrence of Arabia 英 1962
一部被4K修复拯救的电影。在电脑前看的效果是:一片黄沙,节奏好慢,半天没动静,这都是啥?在电影院看4K修复版的效果是:原来每一粒沙子都在动,这都是怎么拍的?呀,远处有黑点!仔细看看,啊,是个人走过来了。节奏慢?一点也不。1962年的影片,当时的拍摄条件比现在艰苦得多,却能把沙漠风情拍得如此波澜壮阔而且那么细腻,滴水不漏,摄制组简直是完成了一次壮举。在那个遥远的年代,大卫·里恩(David Lean)拍出了一部属于电影院的电影,在电影院看过后简直无法想像对着小屏幕这片子该怎么看。
当然这部片子不仅是风光片。特别有意思的地方是劳伦斯这个人和那个混沌的时代之间的冲突。劳伦斯,一位传说中的同性恋,里恩非常注意突出他的同性恋气质,那种贵族的、女性的、阴柔的文人气质。包括背部受伤后夹住双手跳跃着走路;在沙漠里喝的水都比较紧张的时候还不忘刮胡子注意仪表;第一次穿上白袍时一个人兴奋得手舞足蹈,被别人看到时又腼腆羞涩不愿承认;被军官SM后伤心地把头埋在地上;忘不掉的还有那位跟他情投意合的好基友落寞的身影。英国人在文学、音乐、影视剧里长期流露出来的基腐气质和奇妙的幽默感贯穿着这部老片。
这样一个人物却是一名军人,误打误撞带领着另一个陌生国度的一群陌生人争取民族解放。整个经历跌宕起伏,他不断与各方各面发生冲突,无论是这段传奇经历、世界大同的理想主义精神、还是那个一场空的结果,都足以让不同的人(理想主义、宿命论者、战争片爱好者、历史爱好者、甚至腐女)找到切入点。
1 街头剧中剧 Noviembre 西班牙 2003
《阿拉伯的劳伦斯》属于大杂烩式的拼盘,让观者自寻亮点。而Achero Mañas导演的《街头剧中剧》却是干净利落地抛出了一个难题。参见此前写的关于男主和小丑意象的文章:《小丑》。
在写完那篇文章之后去电影院看了费里尼的纪录片《小丑》,对白面小丑和奥古斯特两大类小丑有了稍微直观一点的感受,其实他们的作用和相声里的。又顺便读了诺曼·马内阿的《论小丑:独裁者和艺术家》,在阅读费里尼关于小丑的文章后诺曼·马内阿想到的是卓别林、希特勒,从白面小丑想到专制的独裁者。也是另一种具有时代特色、同时准确把握白面小丑特点的思考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