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nlit Sailor Live @ Kento's Club

2011-07-23 周六 晚 同乐坊 Kento’s Club
暖场:21Grams

有看过一些瑞典音乐人演出,Placebo(Stef瑞典人)、Jens Lekman、The Radio Dept.、Pelle Carlberg、Club 8、Tape、EF、Pg.lost、The Skull Defekts、Anders Llar等,北欧音乐节看了几次。2009年看The Radio Dept.时我就总结,无论是民谣、后摇、英式、电子或者其他什么风格,瑞典男人在台上要么腼腆可爱,要么欢快活泼。满脸稚气的Moonlit Sailor显然属于后一种。他们一上台就开心得不行,各种笑容贯穿全场。鼓手是抿嘴笑肌肉男,贝司是嘴角上扬陶醉笑容卷发男,另两位刘海飘飘,亦有开怀大笑若干次。

看小年轻演出感觉真是很好。无忧无虑,不知人间苦味。演出中时不时互相对视微笑,某个家伙几次毫无征兆地突然吼一声或者笑出来。他们弹吉他时带蹦跳,就像朋克青年那样——但又毫无某些流行朋克那种傻里傻气的青春期冲动型厌世症状。T-shirt湿透了贴在身上,破洞的裤子,匡威布鞋,满脑门的汗。至少两人手臂醒目位置有大花头的纹身。假如不看纹身,装束上和走在街头的国内普通青年没啥区别。

他们喝矿泉水和啤酒,会用发音很标准的中文说“啤酒”、“你好”、“谢谢”、“牛逼”。有个吉他手说是一次喝6瓶,好几次抢话筒要说话。台下人教了句“牛逼”,他们立即造句“You’re fucking 牛逼”。好可爱。特别自来熟,活蹦乱跳加话唠。搞不明白有什么事情这么开心,真怀疑是开场前晚饭吃太饱了,要么是啤酒喝多了。这股欢乐感染着台下,到后来吉他手直接说“让我们跳舞吧!”说着就乱晃起来。我还从未听哪个器乐乐队有人对台下说一起跳舞的,又不是舞曲。EF把后摇玩成rock场,这边原来还企图玩成舞池。

彻底明白他们为什么不愿把自己划入后摇范畴。没有人声不代表苦大仇深,也不带表严肃内敛。原来只是感觉这几个85后做的东西很清新——不是指民谣小清新,而是气氛和感觉上单纯、简单、轻松。总体上还是在后摇框架之下,一些常见的铺陈。旋律重复较多,如果配了歌词,该是琅琅上口的吧。看了现场发现他们比想象中活跃得多。专辑里毕竟还是有不少段落较严肃,至少没有欢乐到底,现场却是从头欢乐到尾,陶醉和愉悦的表情从未从他们的脸上消失过。

不过也是,纯器乐本来就有广阔的表现天地,完全不必要因为某些乐队走了一条严肃、甚至宗教的道路其他人就要去跟随。20出头的小青年正是无比活泼没有烦恼的时候。背上包就上路。看这样子Moonlit Sailor演出收入应该也不太多。名气很小,现场都是热情的国内后摇爱好者,而几乎看不到老外——后摇在国外就是个小众流派,较难见到后摇乐队在大音乐节压轴。和很多筹钱买房、大学一毕业就考虑养老金问题、经常加班的同学来说,Moonlit Sailor真是潇洒得多。我本不是特别喜欢他们,确实很嫩。但看毕演出对人的好感度上升。有兴趣可以去看看Moonlit Sailor的官方blog。内容不多,用myspace上的话来说就是无法访问facebook才更新到非facebook的地方上去的。

关于暖场21Grams,前一阵好几场演出我都没去看。先是上了演出很多年的传统曲目,最后一首有新意,可以听到些大叔所说的转型迹象。不过设备总是不好,人员总是波动,muddy又回到老本行打鼓去了。依然是对21Grams满怀期待。时不时会想起许多年前在Live的某次小型后摇演出。当时以为是某个起点或曰契机,有些人真是棒,但后来坚持下来的并不多,不温不火的比较多。很可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