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泡泡糖生活还是要残酷现实


姜国哲 – 旋转木马 2009 76X175cm

上海艺术博览会 国际当代艺术展
上海展览中心
2009.09.12 – 09.13
摄影:我那200万像素的手机。不好意思,穷啊。大家凑合看吧。

首先要感谢赠票的友人,也希望每张票都物尽其用。本届当代艺术展国内主要的画廊云集,上海那几家主要的致力于当代艺术推广发展的艺术馆、艺术机构都有露面。作品大多是国内艺术家创作的,其中也不乏知名艺术家的作品。

当代艺术不等同于深奥难懂。正相反,由于创作者年龄相近、国别相同、生活环境类似等原因,观者在欣赏同辈人创作的艺术作品时反而容易迅速理解作品背后的暗语。本届当代艺术展给人的第一观感便是好玩。流行文化像潮水一样涌入年轻创作者的作品中。数不尽的米老鼠,还有和老鼠一样多的Andy Warhol崇拜者。H&M、可口可乐、各种各样的罐头食品、肥胖的躯体、Marilyn Monroe、机器猫、玩具和手办、摇滚乐、Jim Morrison。Andy Warhol将艺术并入流行文化之中,使之染上机械复制的弊病,他的后继者对此类方法乐此不疲。在形式上,拼贴、重复、卡通化依然是最主流的表现手段,直接明了是它们的共有特征。比如描述中西方文化碰撞,仅仅是把熊猫、京剧脸谱、西方著作、堆砌在画面上。线条清晰化、造型卡通化,特别明快的颜色和圆润的形体,展现出泡泡糖一般的生活。虽然国内作品占多数,但文化差异感并不明显,我们也在尝试重构鲁本斯、凡高的名作,我们也能清楚地描述七宗罪。米老鼠做出耶稣上架的动作,伤口处喷出水来。最能感到东方禅意的大概是史晶那些超凡宁静的作品。这些作品需要你屏息凝神或凑近或从特殊角度观看。从什么也未给予到给影像绘制影子,画作与观者之间的关系不同寻常,观者做出更多探究的举动。从构思上说,却也是全盘西化了。许多作品并不在探讨当下的中国,谈到中国不是京剧就是毛主席和红色政权。我以为通过重现流行符号来揭露资本主义或所谓的当代人心态没什么意思,因为实在了无新意。不停地控诉资本主义和人性泯灭,同时不停地挣大钱,这种行为是变相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宣传方式。当我们的艺术作品中充斥米老鼠时米老鼠不仅不会消亡反而以更加嚣张的姿态控制我们的头脑。皮克斯不是推出了全盘迪斯尼逻辑的《Wall-E》么?相当于说迪斯尼的触角已经从儿童伸向看卡通漫画打电玩长大的新一代成年人,并且登堂入室成为人们心中的经典。国外不说,有时候我很怀疑我们国内的蜜糖一代能否拿出震撼人心的作品,有多少人被城市化、西化后还记得自己是谁。


郑宏祥 – 交锋

倒是少量来自中国、欧洲、美国以外国家的作品会让人感到些许文化冲突。可惜这样的作品太少。非洲裔美国人Kara Walker的《A Warm Summer Evening in 1863》在一系列浮躁作品的陪衬下显得特别抓人。黑白的画面有着素描的质朴,并让人想到传统的德国丝网版画。事实上这是一挂羊毛挂毯,黑色人形为手切毛毡。这让我想到英国的Katja Davar用刺绣的方式展现抽象素描草稿,颇有异曲同工之妙。羊毛毯本性温和沉静,却用来表现残暴场面,反差巨大,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到少女的悲痛——虽然她只有剪影,在此番背景下,黑色的剪影却能让观者自行还原出血肉丰满的屠杀场景,从而带来身临其境之感,其效果就是让观者参与到定格历史瞬间的过程中——而不是让画者自行画出画者脑中色彩丰富的完整的景象。此乃凝固的历史,一个遥远的有真实感的故事。


Kara Walker – A Warm Summer Evening in 1863
下方文字:The rioters burning the colored orphan asylum, corner of fifth avenue and forty-sixth street, New York City

比较:

from “banners of persuasion”

国内创作者中,现在上师大担任教职的黄启后算非常特别的一个。他对人物比例进行了夸张,色彩明快,有卡通书的戏剧效果,透视方面沿用了中国传统的做法,画面非常丰富。选取的三幅作品讲述了二战风云、解放后毛主席发起的无理智、跃进式劳动、如今的上师大校园。你可以将其看作黄启后个人的生活记忆,也可以看作一代人的生活回忆。面对这样的作品,会心一笑的次数取决于对历史的了解程度。一个对中国近代史一片空白的美国人看着《当年劳动最光荣》(2009)可能就明白不了,一个英国人可能认出了丘吉尔,而国人看到跟神一样飘在云朵中的毛主席,或者看到脑白金广告里面的老头老太必定会发笑。

黄启后选择了相对轻松的形式,如此一来他的作品应该会比较好销。无论当时多惨烈多悲痛,现在回头再看,虽然依然悲痛却必定多了一层痛快淋漓。相比较而言,陈界仁的作品就相当严肃了,一句玩笑话也没有,无疑更加出色。他的摄影作品《加工厂》(2003)被放置在一个三面封闭的空间里。那边黄启后始终处于被众人围观的状态,这边陈界仁则属于观者较少来了立即走。观者看到那些女工在她们曾经工作过的工厂废墟里做出日常行为。诸如打扫卫生、看电视。当你凝视她们的眼睛时可以看到无声的抗议、坚毅和渴求。他让你看到了他人的生活。可惜的是,大家都热衷剖析“人”的内心,困于西方意识形态或者自身生活局限的居多,少见观察他人生活的作品。


陈界仁 – 加工厂 2003

安静的废墟。不知谁有兴趣拍摄一下上海的废墟?上海现在废墟不要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