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心萌动那一年

杀心萌动那一年 Mein Jahr als Mörder
[德] 弗里德里希-克里斯蒂安·德里乌斯 Friedrich Christian Delius

柏林Rowohlt出版社2004年德语版,新星出版社2007年中文版

《杀心萌动那一年》有一个相当棒的故事,很适合改编成电影。现在这个世道,改编成电影就意味着关注度和流行度。《赎罪》(Atonement) 两版中文版从来只有跌价抛售的命运,现在电影红了,一时卓越卖脱销。我跑到曾经有一堆三折旧版《赎罪》的店一看,现当代世界文学丛书里唯缺《赎罪》。从这 个现象我估计国内许多人是冲着Keira Knightley去看《赎罪》的。Keira带动麦克尤恩(Ian McEwan)热销。《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也突然脱销。本来,赫拉巴尔文集从来不愁买不到,现在这套文集其他几本都在,唯有《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脱销。不知哪个猴年马月就已经出来的《潜水钟与蝴蝶》 借着电影大热,突然以崭新畅销书的姿态出现在书市。我回忆了一下,麦克尤恩和赫拉巴尔都有多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但是只有这两部是去年改编的,所以这两部要在短期内红火一阵。电影可以造成瞬间热销,而小说本身没有这 么大的威力。《赎罪》拍得并不是特别好,如果该片夺得许多荣誉那多半归功于麦克尤恩的好故事,以及其他对手过于弱小的客观事实。

我已经在构思电影版《杀心萌动那一年》了。此片情节错综复杂,时空切换频繁,爱情、友情、二战、间谍、推理、暴力、法庭、悬疑……什么都有,样样不少。片中男主角为之挣扎,以至于放弃自我,却什么也没改变,最后无疾而终。风格可以类似《好莱坞庄园》(Hollywoodland),或者《十二宫》(Zodiac)。 Adrien Brody或者Jack Gyllenhaal的颓废状都成了全片的一大亮点。不过《杀心萌动那一年》不用好莱坞演员作第一男主角,我们用Daniel Brühl。男主角20到25岁的年纪,一米八零的身材,文弱书生形象,少言寡语,有正义感,言谈举止得当,主修文学。Daniel Brühl除了年纪偏大外,满足全部条件,他能扮颓废,也能神经质,很适合此片。曾经饰演过西班牙内战时期政治犯、德国反资本主义犯罪团伙主谋、战前纳粹 信仰青年等多种复杂角色的他饰演一个决心谋杀纳粹法官的大学生不会有什么困难。可以说,此类怀揣理想却行走在犯罪边缘的角色他早就驾轻就熟了。第二男主角 格罗斯库特(Georg Groscurth)倒可以让Adrien Brody饰演。从三十多岁演到四十岁被判死刑。主治医生,外表文质彬彬。Daniel Brühl尝试过被绞脖子而死,相当高级别的死刑方式,而Adrien Brody好像连砍头都没有尝试过。Adrien Brody被砍头——注意是纳粹式砍头,即罪犯是一个一个地脱光衣服上断头台的,纳粹不会放过任何布料,包括罪犯的内裤——将会是一大卖点。女主角是格罗 斯库特妻子,需要从25岁演到58岁,戏分主要集中在四十多岁的时候,其次是58岁和30多岁这两个年龄段。需要一位迷人少妇和一位饱经沧桑仍不失光彩的 老婆婆联袂出演——当然,迷人少妇也可以尝试扮老。我想到心爱的Bibiana Beglau了。不过她不够柔美。需要一位外柔内刚的女性。Nicole Kidman更合适些。是否有必要选好莱坞大牌出演要看片子准备走德国路线还是全球化路线。第二女主角是一位身材迷人、风风火火、敢做敢为的女子,即男主 角的女友卡特琳(Catherine)。最好皮肤黝黑,有一点点东欧混血,性感、办事专注,而且迷人。

下面是配角。首先需要众多上了年纪的德国演员来饰演德国纳粹官员、欧洲联盟成员、德国高级法院成员、共产党员、医生等。R.(Hans- Joachim Rehse)戏分不多,却格外重要,建议让德国国宝级人物饰演此角色,比如Bruno Ganz。罗伯特·哈费曼(Robert Havemann)这个角色同样重要,而且年龄跨度很大。August Diehl可以饰演年轻时的哈费曼,不过需要稍微扮老一点,想来并不是最合适。成年后的格罗斯库特二儿子阿克塞尔·格罗斯库特(Axel Groscurth)可以让某位英俊青年演员客串,这倒无大碍。男主角好友胡戈什么的都可以找风格型男出演,关键是扮演少年阿克塞尔的小演员要找好,要有 Christian Bale那种灵气。少年Daniel Brühl也要找好,要有乡土气息,傻乎乎的,还要长得有点像小熊。差点忘了,还有格罗斯库特夫妇的亲人们,格罗斯库特夫人的朋友们。这些人物也不能胡乱 走过场。

如此看来这必是众星云集的大制作。本片时间跨度较大,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至1969年。主要集中在三个时间段。首先是二战时期,主角是格罗斯库特夫妇 和哈费曼。其次是五十年代,主角是格罗斯库特夫人。最后是六十年代,主角是“我”和卡特琳。故事由1968年“我”决定刺杀R.开始。不同时间段互相穿插。“我”的刺杀准备工作和卡特琳的摄影工作是两根互相纠缠的线索,共同展开现在时刻的故事。在“我”这条线上,又通过对格罗斯库特夫人的拜访以及对诸多 文献资料的查阅,以调查为组织情节的线索,让四十年代格罗斯库特夫人的经历和五十年代格罗斯库特的经历互相缠绕着展开。格罗斯库特夫人的故事由她提供的资 料和她的口述构成,而格罗斯库特生前的事迹由文献、夫人追忆、他人回忆、他人的书籍、“我”母亲的信件等诸多元素拼合而成。还插入“我”和格罗斯库特儿子 的故事,以丰富故事。卡特琳一支主要是由她的叙述和“我”的叙述综合而成。

这个环环相扣的故事主要通过对个人的特写来反映德国社会问题,并提出集体性与个人性双重方面的问题。第一主角是叙述者,全书的独白者。他由想要刺杀R.,发展到决定先写一本关于格罗斯库特的书,再到错失杀害R.的良机。从热血沸腾反纳粹(恰恰是德国纳粹式的冲动),到理性化地拨开历史迷雾为好人正 名,再到放弃所有反抗行为。他通过这次谋划刺杀,经历了德国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的混乱,经历了众多冲突。格罗斯库特及其好友暗中帮助犹太人,具有人道主义 精神,却被纳粹无情杀害。乍看之下,这是再清楚不过的案件,黑白分明的事情。但是格罗斯库特及其好友是因为组建欧洲联盟,并想当然地企图和共产党员联系才 被捉获的。和共产党发生关系并不是人道主义行为,那种过分的热情使得他们没有区别出哪些人是共产党败类,又有哪些人是纳粹假扮的共产党。冒险将理想成文不 是出于人道主义,也不单是反纳粹,而是政治野心。是哈费曼的野心将朋友们拖下水。

纳粹时代是黑暗的,战后二十年间的德国也是黑暗的。在西德,纳粹分子改头换面继续当道,司法严重不公正,一切都和政治沾边,没有民主,没有自由。在东德,共产主义大肆压缩个人空间,且经济上不去。无论东德和西德,都在歪曲事实,反人性,非理性。格罗斯库特夫人因为丈夫的关系,被各种政治党派利用,被扣 上多种帽子,她摇摆在东德和西德之间,艰难生活的同时还需要面对无休无止的误解和官司。通过她的体验,战后德国的混乱,集体的失控和个人的无助被平时地记 录下来。

到了六十年代,独白者及其女友经历了街头的群众失控。暴力是如此地自然,完全不需要理由。纳粹法官残杀无辜的行为遵守了当时奉为真理的纳粹法律,所以不算违背法律,最终被判无罪释放。纳粹精神和集体性失语依然存在。不自由、不民主依然存在。格罗斯库特为之奋斗到死的自由依然没有降临德国。理想中大一统 的欧洲也远没有建立。卡特琳后来死于非命,空留“我”自责叹息。

小说通过格罗斯库特夫妇的遭遇,再现了德国的黑暗时代。我们发现,群众意识顽固而且不易扭转。1945年的战败并不标志着纳粹从此灭绝。而一个反纳粹的好公民并不一定不具备纳粹精神。进驻德国、占据纳粹倒台后的政治空间的各种政治势力各自为阵,均做出过反良心的行为,均欺骗过公众,均做过以政党利益代 替公民权益的事情。学生运动、动乱、司法黑洞、言语攻击。无公正可言,无良心可言。我想到其他一些描述德国社会的影片。从一战结束至今。每一段时期都有不 同的主题和被玩弄的人民。后来的人从废墟中爬起来,从政治怪胎怀抱中站起来,对正义的称颂和对周遭事件的恐惧使他们无所适从。

本书的独白者一度想要用武力解决问题,后来决定通过写书来传播事实的真相。却偶然发现,格罗斯库特的行为已经有人写过了,临刑前的情况还写得甚为详细,披露了许多独白者不知道的细节。最后,被1944年的幽灵困住的独白者在忘我的侦破过程中失去了女友卡特琳。独白者为此一蹶不振。格罗斯库特夫人都能 在午后轻松谈笑,“我”为什么不能?“我”为什么要为了一个历史疑团(人为疑团,即真相很明了,但是公众一度被当权蒙蔽,因而不能获知这个明了的真相。有时候当权者的话还颠来倒去,互相矛盾。区别于未破获的案件等)而放弃自己的生活?过分进入某个人的生活,四处调查此人,便容易导致个人生活的混乱,以至于最终迷失自我。独白者在不断介入格罗斯库特的生活,并通过格罗斯库特一家进入德国社会的黑暗历史之中。在时空的频繁切换中,独白者无法认清的面目越来越 多,越来越迷惑。原来简单的善恶真理变得模棱两可。R.已经成为假目标,独白者却因为这个目标的自然消亡而不知所措。这里,作者给了我们一个信号。不必为 不可解释的过去耗费过多精力,我们要做的是创造未来。重要的是,“我”会不会容忍或者参与到街头暴力之中?“我”是不是关心你周围的人?“我”是不是尽到 自己的责任?“我”的准则是什么?“我”会不会照做?“我”是不是能区分真理和别人定义的伪真理?“我”是不是像格罗斯库特一样的人?一个有价值的人?一 个追求不由任何人或团体赐予的发自内心的个人自由的人?

在格罗斯库特夫人的回忆里,格罗斯库特近乎完美。完美的人在理想化欧盟刚刚有个粗略设想的时候就离我们而去(可是起草者哈费曼却未被砍头)。意识超前的理想主义者在努力的过程中往往要冒很大风险。重要的是,格罗斯库特们换回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