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音 · 读书 · 观影

Kyte Live @ MAO

九间

暖场:Ann
2010-09-29 21:30 – 23:30

去看Kyte有两大原因。原因之一,管他后摇不后摇独立不独立的,Kyte其实是我的菜。《通俗歌曲》2008年年度150张专辑中,我把Kyte当年的同名专辑推荐了上去。在我个人2008年的年度总结中,给了Kyte A-的高分——大约就是年度10-20名的位置。在那个将要毕业的、未来不可预测的烦躁日子里,听了很多很多遍Kyte。以至于虽然我现在Kyte听得少了,但听到Kyte这个名字仍会感觉重回学生时代。

原因之二是,闺蜜级好友今年早些时候在英国看了Kyte的现场。看上去很嗲,且外貌绝对顶级。一般youtube视频、照片这类东西和真人会有些许区别,不一定照片好看的人也好看。但姐姐亲眼鉴定为帅哥的,99.99%错不了。事实果真如此,我和同去的好友从头到尾都心里揣着兔子流着口水两眼冒红光。四个人还帅得不同款型,必有一款适合你。尤其主唱Nick Moon先生,其音容笑貌必将常驻我心头。只见他不停傻笑,一笑就有酒窝,喜欢蹦跳到台边,害羞起来还时不时乱挠头发,把个头发弄得一团乱。基本语无伦次,说到“这是最后一首”时还很诚实地说,哦,我们等下还回来的,这其实不是最后一首。相当可爱。我应该不算是以貌取人。最初听Kyte的时候并未看过照片,全因音乐上耳才推荐了给别人。未曾料到Kyte实在是些帅得令人眼晕的人物,看Nick在台上东倒西歪,甚至裹了条大浴巾来,不得不令人分神。

当日Nick的嗓音和专辑里听上去也不那么一样。一说粗了,一说细了。不论是“Hear silence choking you, listen to the world / Run away speaking true, break down in the cold”还是新近的《ihnfsa》响起,都会有令人兴奋的东西融合在Nick绝妙的嗓音里。整个演出非常完整流畅,一如他们专辑中带出的优雅。应该说现场挺Pop的。可能因为实在长得太Pop了,低调不起来。特喜欢他们那会儿,我把他们EP专辑、现场演出音频以及未发表的作品,林林总总都收集了齐整。Kyte确实作过一点Post rock的东西。他们不仅帮Sigur Rós暖场,也往那方面迈开过一点点步伐——不过更接近晚期的Sigur Rós,也就是Sigur Rós被大家认为开始Pop起来的阶段。Kyte也尝试电的风格、一点点氛围。但我更愿意把Kyte看作青春派掌门人M83的亲戚,或者是Air France的同类——虽然听上去他们根本不是一个风格的。我怀疑欧洲那块很流行给优美动听的旋律加上一点电子效果,搞很多层次,最后真挺有氛围感的。歌词内容么比较简单,丝毫不伤脑细胞的那种。初一听不是很出挑,不难听,很甜美。听的次数越多越觉得好听。Kyte最早的EP还有很多尝试性的东西在,风格不稳定。此外还有些无人声的纯器乐作品,如《Cassette Culture》。后来就慢慢定在上述套路之中,今年的专辑《Dead Waves》愈发流行,里面有M83很常用的手法,比如《Fake Handshakes, Earnest Smiles》。还能听到一些Disco流行年代使用的背景效果。根据我的回忆,一周前的这场演出貌似没演最M83的这首,还是以《Dead Waves》的曲目为主,诸如《ihnfsa》、《Strangest Words and Pictures》、《The Smoke Save Lives》。老歌《Eyes Lose Their Fire》、《Boundaries》之类也都演了。他们作品不多,基本上知名的曲目都演了。《Sunlight》、《They Won’t Sleep》好像也演了,但毕竟我这个国庆节加班了一周,一周之前的具体曲目已经不能完全记得。只是肯定最早期的一些作品比较少演。本来这又是一支在卧室录音的小乐队,现场拉出来却相当有气场。

比较不遂人愿的是当日到场人数太少,100以上,但200估计没有,场子里比较空荡。因为是工作日的关系,票子上说21:00开始,比一般演出要早一些些。但到了21:00的时候现场尚不到30人。随后来了些媒体朋友,抗大炮的摄影记者有好几个。他们貌似都不出钱的。等暖场结束又过了很久,等Kyte上场时总算人数过百了。

我原以为Kyte这种外观能吸引一大堆外表党。这可比文艺女青年们平时粉爱粉爱的几个偏流行的外国独立歌手要帅得多。我原本还以为Kyte的音乐很好接受,但凡有Shoegaze情结的同胞们、有小男生情结的女士们,应该都会被Kyte俘虏。人数却比想象中少很多。好在现场观众都很High,其中不乏看演出经验尚不丰富的学生,外国友人倒是很少。我猜测《重型音乐》的宣传办得不是很到位,宣传词上说什么“后摇新贵”,根本没那意思,反而可能阻挡了一大批本来听诸如The Radio Dept.音乐的听众来尝试Kyte。另外Kyte本身在国外确实也不红,处于发芽状态,还没开花呢。我估计2008年我那推荐属于瞎推荐,结果没人记得,只有我和个别友人还记得这茬儿。


关于暖场的Ann

所谓的音乐风格我是不看中的。但我比较无法忍受用A乐器代替B乐器使用,从而实现B乐器的效果。Ann正属于我在前一篇现场见闻中批评的中国元素使用欠佳的类型。这些女同胞们融合了很多风格,每一段孤立起来听都是能找到祖师爷的。这就比较不好玩。我还无法忍受用A、B、C等多个乐器同时发出同一个音,以强化现场气势。且无法忍受没有美感的、模仿痕迹比较强的、不知为什么有时候会压着嗓子发声的女声。更加不能忍受过于不清晰的风格走向。如果是一周前我大概要痛批一番。不过现在冷静了。我以为Ann听上去还没找到自己的切入口,正在做着各种尝试,祝福她们早日找到自己的路子。笛子这东西我是没能学会,敬个礼,祈祷她们做得有趣些,想法不要被自己听到的东西框死。年轻人更应该多点想法嘛。

分享 twitter/ facebook/ 复制链接
Your link has expired
Success! Check your email for magic link to sign-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