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毕业季(时值8月),《通俗歌曲》有幸采访到儿童医院的主唱、创作核心李建忠,谈谈他在加拿大的音乐经历,以及在多伦多组建独立乐队的种种故事。
我几乎不记得还有其他什么国外的华人乐队。
很少,很多翻唱乐队,原创的少!个人觉得是文化抓不住他们。很多人回国就是因为觉得这边文化不太适合他们,我们的音乐也特想给这些人一些文化支持。不过我们不是这种情况。我在国内上完高一过来的,来多伦多10年整了,像我们这种出来久的,不管是否融入本地文化,都已经有了自己的圈子和为人处世的方法,回国不一定适用,就会觉得可能还是这边的生活更合适。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群体。有的(海外华人)被西化,有的接受不了回国了,我们好像是夹在中间的一些。
乐队成员都是怎么认识的?
我和吉他手兼贝斯手武在加拿大的高中认识的,当时做了个乐队,翻唱一些涅槃、碎瓜什么的,当过一阵子小朋克。刚开始学吉他都是先弹涅槃,比较容易上手。和键盘手李棍是大学才认识的。我们的主音吉他sash是俄罗斯人,通过朋友介绍认识的。还有一个是鼓手张谅。好像就李棍和武正从小在国内学过钢琴,古典那种。其他人都是半路出家。
有的歌前几年就听到过Demo。
对,这张专辑选了之前的8首Demo,对编曲进一步完善,重新录制。多数都是在大学期间创作的,词曲都是我写,李棍负责键盘部分,编曲我们一起研究。算是对过去几年的总结。最早的有2006年创作的,2009年之后的歌不多。2009年毕业后忙着工作,音乐放了一段时间。
是什么事情促使你们重新拿起音乐?
其实挺有意思,我和李棍3月份的时候在这看了一场甜梅号的演出,之后就决定做专辑,7.10首演的地方也是甜梅号演出的地方。算是圆梦。就觉得音乐这东西感染力太大,把我们当初的一些梦想都勾回来了。因为之前有过一些Demo,所以制作上面并不太复杂,整个录音制作用了3个月。
官方介绍说是在一个10平米小房间录的。
呵呵,买了一些设备,租了一些,租了一个地方录。差不多10平米。
加拿大那边的业余时间多不多?如何抽时间来做这些事情?
说到这我特别有感触,我知道第一张有很大硬伤,比如编曲啊,录制啊,混音等等,但我觉得不出这张这个乐队就没办法进一步再创作。我2009年毕业之后做过半年的全职程序员,又做过半年的Contract程序员,现在在一家华人创业公司做IT,也是part time那种。业余时间其实很多,而且只要有一份稳定的工作,金钱上维持一个兴趣爱好是没有问题的。
排练时间有没有保证?
专辑大部分我和李棍做,有一些吉他让武正、sash过来录,平时排练也是专辑发了之后才稳定一些,一周一次。
会不会以签约当地厂牌为一个目标,比如多伦多当地知名厂牌Arts&Crafts?
啊,这个我们考虑过,还是要在保证原创性自由性的基础上,现在这样小成本制作独立发行,其实很让我们乐在其中。
CD都是自己联系厂商印制的?
是的。而且我们只印了几百张,也算是个限量版。国内目前买不到。
你们挺大方,所有歌曲都放在豆瓣上免费试听(豆瓣试听地址)。
小乐队的制作,大乐队的心态,哈哈哈。玩笑话啦。很多朋友都在国内,专辑不好送回去,那就放试听吧。
因为专业的关系,乐队官方网站也是自己做的?
是的。
设计呢?
专辑的设计是我们的好朋友苏晓同学设计的,她主修Illustration。我们这个是按照几米的风格来的。
专辑名是谁想的?
我想的,有一次荡秋千想到的。这边游乐场特多,几个路口就一个,就是那种北美的小游乐园。路边,楼群里,滑梯什么都有。
整张专辑包括封面设计让我想到一些已经逝去的青春时光。
设计师说过一句特别经典,叫被繁华遗忘的悲伤,差点做专辑名。最后还是觉得《Lost In Playground》给人遐想多一些。
《December Is Only for Lovers》和《Sleep on the Dream》很惘闻早期风格。尤其《December Is Only for Lovers》。
我和老谢聊过这个,我说我们是按照《Rust Inside》编曲做的,有些模仿,他说没听出来,反而觉得很像Sparklehorse。
哈,他谦虚了。这歌特别能想到加拿大特别严寒的天气。
是的,07年冬天写的。
专辑里还藏着爱情故事。
哦,你是说《Darling Darling Darling》?我也不知道这算什么风格,有些小清新,歌词上也比较隐晦。音乐对我很大程度上是情感的抒发,也会叙事,但比较少。
最后一首《Comfort Song for Billy》,Billy是谁?
是个朋友。个人情节很重,有亲情,爱情,友情。每首歌背后都有个故事。其实我们可以用很校园民谣的方式做这张专辑,来表达这些故事,但还是选择了加入更多元素来烘托气氛,算是一次美好尝试的探险,这也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妈妈》特别感人,让我想到羽果的 《父亲》。
雨果也很棒!
我去看过现场,唱到父亲的时候台上台下都哽咽了。
这就是好的作品。我们首演的时候唱到《妈妈》,台下很多人都哭了。写的都是我自己的感受,也给其他留学的人带来很大共鸣。
首演肯定很难忘,来了很多中国人吧。
是的。上次7.10首发是我们自己办的,首发之前我都2年多没演出了。请来了豆瓣上一个民谣的小姑娘给我们暖场。小70人吧,有几个外国人,都是sash的朋友,其他都是国内人。酒吧老板是台湾人,说营业7年了,几乎没见过这场面,都是华人。这边留学生不少,目前我们的观众还是华人多一些,平时也会去一些洋人的场子,当然就会只唱英文歌。
演出是不是乐队现在的主要收入?介绍一下目前的演出情况。
是的,如今乐队挣钱演出通常是很大的一部分,场地收取固定费用外,乐队可以当场卖CD、黑胶、T恤什么的。有点名气的乐队一场能挣不少钱。厂牌良好运营的话单靠演出也能过活。不过这边很多独立乐队都有一份工作维持。我们专辑发了之后演出多一些,会去白人的Open Mic活动,唱歌做宣传。Open Mic一般都在酒吧里,Acoustic,不插电那种,很多艺人过来,每个人给10分钟时间上台演出,然后顺便做推销,也是锻炼舞台经验的机会。我们也争取下次回国顺便做些演出什么的。
多伦多和国内音乐环境应该不大一样。
这边高中小孩特迷Kurt。我觉得创新上其实不如国内,老的东西太多太好了,很多人弹了好几十年Led Zeppelin,过去的东西反而变成束缚。倒是国内比较棒,经常能让我觉得打破传统观念。不过这氛围很好,能接触到各个地方的音乐,也算是大开眼界。大学反而听了很多国内的东西,好像有点寻根的感觉,比如木马,声音玩具,李志,万晓利等等。
中西方文化碰撞。
是,特别强烈。平时的环境白人文化多一些,回到家反而想听听中文的这些。李志有一段时间对我影响很大,《Has Man A Future》07年整整听了一个秋天。后来《我爱南京》(双CD里的第一张)也喜欢。我觉得这是国内民谣的上成之作。
好像特别喜欢民谣,专辑风格也是民谣路线。
恩,我平时听国内民谣多一些,比如李志,张玮玮等等,欧洲的有一些也很喜欢。李棍是古典爱好者,莫扎特,贝多芬,舒曼什么的。
最喜欢的歌手和最喜欢的专辑。
惘闻的《IV》和Damien Rice的《O》。真要选一个那就Damien Rice。
最近在听什么?
最近在听一些氛围的东西,窦唯的《口音》和M83的一些专辑。
经常看演出么?
必须的。这边演出夏天特别多!
最喜欢的现场。
Mono,上次在Lee’s Palace 看过他们印象比较深。Mogwai也不错,二月份去看的。我听后摇多一些,其实我不太擅长词这方面的东西,觉得太直接了。感觉自己16岁出国,中文,英文都不是能驾驭很好的。
很巧,Mono第一次在上海演出的时候恰好是甜梅号暖场。
都是日系!
接下来有什么打算?
会继续讲自己的故事,希望能写一些身边的事,比较人文一些,曲风元素上会尝试更多的东西。比如后摇、古典、Shoegaze这些,有几首成型的歌,还在想编曲、结构和录音硬件这些。
加油!
谢谢。
补充说明:采访于8月,刊于《通俗歌曲》2011年9月号,照片由李建忠提供。采访之后儿童医院又进行过一些演出,被加拿大当地媒体报道过。同时可参阅儿童医院的官方网站,我对《Lost in Playground》的介绍。请大家多多支持,欢迎署名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