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母亲大人带我去过苏州,后来学校春游时又去过个别园林,所以我也算去过苏州。不过春游一事我已记不确凿,不知该向哪批同学求证;而我妈足足回忆了一个礼拜、硬是等我从苏州回来后才想起来仿佛真有那么回事。当事人已毫无印象,可见此事多遥远。母亲大人也有到了一地悠悠荡荡瞎逛不拍照的习惯,所以我是否去过苏州基本算是缺乏人证物证“死无对证”了。
落此文作证。记新苏州之行。
三月十四白色情人节与三月十五日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两日——即己丑年二月十八及二月十九两日,次日恰为观音生日——我与宁至新苏州寻友人Parasite小聚,觅安逸、温旧时闲情。因为跟着宁走,此行成了姑苏建筑之旅。我无才,不能让此行变成文学之旅,无法尽享苏州人文景致之韵。行走青石路上,别提吟诗作对,不扭伤脚就不错了。
我之所以说苏州“新”,全因所到之处无一处没被改造过或开发过,看得出苏州政府保护古建筑力度之大,拉动经济、促进苏州发展决心之坚。有些景区保护完好,有些已被完全摧毁。
我们去的第一个地方是平江路,属老城改造区,也是古建筑保护最成功的地方。河的一边是民居,另一边是酒吧、茶坊、古琴艺坊之类雅兴十足的店面。当日阳光甚好,水面泛起的波光在粉墙黛瓦上游离,柳树露芽,微风徐来,杨柳垂髫,水波不兴。苏州老城改造区内充满生活气息:居民依然在其实底色已经不对的水中洗刷,各种品种的狗穿街而过——在苏州随处见狗,尽无一只种类重复。七拐八拐还见《黑衣人》中说RAP的那位黑衣狗当街撒欢。同时这里非常精致小资。咖啡馆哪家没个英文标识,哪家没个厉害的价格,主要还是面向国外友人。不少貌似是民居的房子都经过改修,白色混着黑色的泥灰糊出的墙,倚着旧房屋的结构翻修,修旧如旧,却也难免透出新来。而晒衣架和路灯都如此雕琢考究,更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不过在上塘街也见居民借公共设施美丽的装饰纹路晾晒衣服,居民对美总是有自己的看法。拐入某条街,还见一栋七八十年代老式民居因河道拓宽而让房门直接临河,只能修出凸出于河面之上的走廊,并辅以过河桥梁一座,模样好生奇怪。强扭的规整?改造的痕迹?就好如武宁路北面的人行道因为道路拓宽改造而硬是从中间被分成两部分,临马路的外侧比临店面的内侧高三个台阶。
平江路新旧错落的房子基本沿袭统一的风格。市区内建筑大多白墙青砖,梁角飞扬,且大多为二层建筑,没有高楼。平江路上唯一的新派建筑乃本校配合苏州河道治理所作的一家餐馆。垒起的青砖与周围建筑和谐相处,不突兀,内部空间很通透,算是成功的改造。
历史沉淀不是乾隆题个字就有的,而是靠苏州人千百年来的日常生活积淀而来。即便没有竖什么碑提什么字,但因为建筑环境得到了保护,平江路最符合人们印象中柔和、富有诗意的苏州形象。早晨九点,大多店铺还没有开门,清雅,安静,只闻鸟鸣。和煦阳光下,漫步其中甚为舒适。反观上海翻修改造投入商业运营的石库门建筑群如新天地一带,无不商业气息过重,以借虚名为主,满足国外游人猎奇心理,让人周身不适。
沿平江路一直走就到了拙政园和苏博这带。知名景点无须多言。较大遗憾是苏博的软件做得不足够。恰逢“雕塑与建筑——比利时费利克斯•鲁林雕塑特展”,但展品的中文名及说明让人怀疑是用在线自动翻译翻就,夹杂英语不说,句子也不够通顺。常规展区虽然有足够的志愿者充当解说,但部分展品照明不够,灯饰损坏了没有立即修理。导致我们企图看云雷纹、规矩纹这些纹理时非常吃力。展品质量恐怕也不能和上博相比。倒是贝氏建筑颇多看头,处处仿苏州园林手法,有时忽一抬头见窗外精心搭配的景致让游人有小惊喜。相当耐看。
至于拙政园,起先感觉和天山公园差不多,过了一廊方见精彩。不多赘述。
踩了几个点后,在苏州市区闲逛,寻觅晚餐地点和住宿地点。苏州人生活节奏明显比上海慢,马路都不宽,虽然中心城区商业街的品牌与上海相差无几,却依然让我想到九十年代的徐家汇、新华路。当日在粥公粥婆吃了午饭,在协和饭店吃了晚饭。苏州菜甜而不腻,相当美味。协和饭店的低调态度我之前也是闻所未闻。一家处于闹市区的大饭店,晚间高峰期竟然大门紧闭,霓虹灯也不开。冒冒失失的吃客刚推开门就被服务员以已客满为由立即推出去,只有老吃客有机会进来坐着等。生意好到服务员早已练就非人速度,第二个菜还没点完第一个菜已经端了上来。到后来盘子都不够用了,酱汁肉里的几棵菜还没吃完就急着收我们的盘子。很快菜也没了,我们点到的油爆鳝糊极有可能是最后一盘。最意外的是,忙成这样了竟然还有位厨师端着硕大的生日蛋糕跑出来当着众人面给一位老员工过生日。除了美味,苏州当地菜馆的风格也算一绝。
晚上逛了雨果书店,发现既有新书又有02年左右半新不旧的书,即便是常见的书系,也是上海书店不常见的品种,总的来说还是有点乐子的,勾起许多回忆。且终于觅得《旷野呼告》。顺道又在爱尔兰酒吧亲眼目睹利物浦再灭曼联,爽得很。爱尔兰酒吧为了迎接St. Patrick’s Day在搞活动,给我感觉苏州酒吧和上海酒吧差不多。可能有球有啤酒的地方都比较窝心。
第二日去了另一条翻修过的步行街:山塘街。感觉就跟多伦路名人文化街一副模样。这路都是打弯的,沿街为民俗特色展示店。在苏州就是旧货店、丝绸店、糕点小吃、紫砂茶壶,附面向河面的戏台——但又和社戏里不大一样,河面太狭窄。这些店是比较无趣的,这边的房子也有作假之嫌,其格调不如平江路。在这里寻吃食倒是不错,临河坐下,晒晒太阳,吃苏州甜蜜的小吃,蟹壳黄什么的,人都酥了。
午饭在普通居民区内的小饭馆解决。小饭馆的家常菜味道也不错,上菜速度也是超快。出了老城区,苏州和上海也就没什么差别了。小区的建筑也是方方正正灰蒙蒙的,并未坚持什么风貌。马路宽了不少,有立交桥,有高楼,更有大量灰尘。和老城区比起来仅一个优点:交通终于得到改善。要想来苏州放松心情,留在平江路就可以了,出了城感觉差不少。
不过最糟糕的经历还要数寒山寺一游。某人今年二月对寒山寺的贬低我倒也没放在心上,因为寒山寺寂寥之境想想都美。晚上能在荒郊野地泊舟倒是以愁消愁的好方法。结果我们发现寒山寺在修大钟大碑园,且已经完成了主体翻修,可谓金碧辉煌,人声鼎沸。整个寺里我们只遇到了一位僧人,推销佛珠等纪念品的服务小姐倒是不少。随便扫了一串,开价在480之上。不知与这天恰为观音生日有无关系,香客多得摩肩接踵,整个寺处于浓重的商业氛围之中,弥漫着烧钱的愉悦。导游们带着旅游团从后门下车绕到正门进去,再从后门出来。导游们拿着大喇叭介绍张继泊舟的方位,精确到米,导游还知道张继是用右手食指写的诗。他们的声音伴随着钟声此起彼伏。张继如果看到今日的寒山寺不知会抒何种情?翻到新闻报道说寒山寺方丈感谢国家政策好,让他们能有机会修复、展出108口寺内收集的古钟,有机会让遭到严重破坏的寒山寺进行大规模翻修和兴建。偶见平江路上青旅老板说自己一直没去寒山寺,怕坏了印象。综合可见,好奇心太重总也不好,所谓出了解脱门,姑苏城外寒山寺,白日钟声烦刹人。
为了重新拾起兴致,弯去了留园。留园相当别致。小巧却错综,层层叠叠,回廊应用巧妙,空间分割极巧。堪比打破时间空间、小径分叉的花园。虽不是迷宫,却处处尽心,时时有岔路,上行下行,回个身又是一番景象。除了像黄蜂一样跟着导游排成行行进的旅游团(他们也算没头苍蝇),散客大多处于迷路状态。几人争辩一通,突然有人番然醒悟:这里仿佛来过。每个转弯处的景物都为不确定性增加了砝码,迷惑你于眼前。故不看地图逛留园是相当惬意的。
同时非常留念苏州豆腐干。某人说动车有矿泉水发放,显然广告期一过就不发了。某人念着邂逅或者艳遇,结果也就遇了一位深圳兵哥哥,并无奇事。大石头巷浮生四季青旅的狗狗唐伯虎算一大艳遇。苏州的狗比上海的容易亲近,看上去比较质朴。在苏州见一主人教唆自己的爱犬与另一犬吵架,岂料该爱犬叫了没两声就面露羞愧,尽显内心挣扎。哪像我家小区里的狗,个个几百年没见过同类的样子,没个消停。有关在阳台上的、有仅在一楼小天井里泉养的,更有甚着将狗赶至窗台外搭出的小木板上,那狗根本动弹不得只能惨叫。条件如此恶劣,怎能培养出情感丰富的唐伯虎来。
最后感谢姐姐的盛情款待,感谢宁这位好向导,感谢某人的指点,苏州的路比上海好找得多。感谢老天爷,阴雨了一个月终于放晴。梅花迎春尚在枝头,山茶却已压枝低。头一天白玉兰还在含苞,次日就开得一片灿烂。如此朗日,这个周末诞生了今年第一波踏青高峰在情在理。看别人的照片感触不深,亲自一走才发现两天根本走不过来,苏州这地方可以一去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