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拥有首版五千册中的一本而暗自兴奋,虽说过了好几年,但当初阅读时的愉快劲儿还能涌上来。
我们来看看书中论述的都是些什么作品:卡夫卡的《城堡》、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海明威的《白象似的群山》、博尔赫斯的《交叉小径的花园》、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罗伯-格里耶的《嫉妒》、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后记里吴老师说原计划中最后一部是卡尔维诺的《我们的祖先》,不过遗憾地未完成。
这些是几乎每个外国现代文学爱好者都看过至少听说过的作品,九位小说家都在国内受到过广泛追捧。吴老师也非常喜欢这些作家,并于1997年和2000年在北大开设了“20世纪外国现代主义小说选讲”一课,这门课的讲稿便是本书最初的蓝本。
本书让我爱不释手第一个原因是其中论述的作品我比较熟悉,其中不乏心头大爱,在了解文本的情况下,读起来没有隔阂。吴老师作为国内的学者,选的作品都 是国内比较推崇的,他的口味谈不上独到。第二个原因就是行文实在太流畅了,相当好读。不似那些翻译过来的文论那般生硬,也不是学究式的长篇大论,而是通过 还原讲稿通俗有感染力的本色,给人一种亲临课堂的生动感,仿佛看到吴老师就在你跟前滔滔不绝呢,眉飞色舞的,时不时惊叹一下。即便没有读过那些作品,也能 帮助你迅速掌握到分析文本的基本手段,对作品了解个一二。
第三个原因是吴老师的批评方式。如果吴老师拿出易中天说书的架势戏说这些作品就无趣了,让我欢喜不已的正是那大段大段的引文,大段大段的理论知识。我 还一度错误地以为大学里的文学课程都是这般有个性、有意思(实际情况是有些老师并不愿意把他们最棒的想法拿到课堂上来讲,有些同学也没闲工夫去理睬老 师)。吴老师的出发点是文本本身,整个论述不脱离文本。仔细分析小说结构,以及那些细枝末节的部分。一套套理论,针对每部作品不同的特点分析各位作家所代 表派别的整体特点、该作家独特的写作技巧,并通过作品本身来阐述20世纪小说发展中给小说创作带来的新的可能性。远没有纳博科夫细致,面对长篇和短篇,分 析起来精度差蛮多。但讲稿本身有着漂亮的结构,力图严谨有新意。虽说不是每部作品都有独到观点,也有顺应学术氛围的常规概述,作为一门课,已相当惹人 爱。
第四个原因就是吴老师非常年轻,至少当年和许多文艺青年一样有满腔热情,整天窝着读小说。他坦白地表态:“就我个人趣味来说,无条件喜欢卡夫卡。”当 这样的句子出现在书中时,你能感受到评论者本人对那些作品的喜爱程度,你能感觉到这是一个和自己有着共同兴奋点的人。你也能明白这本书并不客观,是课堂上 的讲稿,不是学术论著。
20世纪的小说无限开拓了小说的形式,小说家跳出现实主义的框架,摆脱了各种社会学、语言学的束缚,敢于创新,让小说带上个人的烙印。纵使没有多少人 把《尤利西斯》看了没有多少人受得了罗伯-格里耶,这些在争议中进入大师行列的作家都曾经影响了无数人的阅读习惯。小时候一次意外的阅读体验出乎意料地改 变了我们的生活,事情总是如此大同小异。
书名:从卡夫卡到昆德拉——20世纪的小说和小说家
作者:吴晓东
出版社:生活·新书·新知三联书店
版次:2003年8月第1版
刊于2007年8月《通俗歌曲·摇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