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销书笔记
在奔走医院的紧张日子里,选了几本今年新上架的首版畅销书翻阅。《爱无可忍》、《劳拉的原型》、《债与偿》、《故事开始了》,各有千秋。以下片断汇集自微博、聊天记录、手机笔记、各种散乱。
劳拉的原型
纳博科夫
谭惠娟 译(台译)
人民文学,2011-2
The Original of Laura,2009
书的装帧很漂亮。如果围观过英文原版,应该说中文版已经布局很紧凑了。英文版304页,偶数页就是纸片背面,奇数页上方为纸片正面,下方为从纸片上临摹下来的英文原文。也就是说这部未完成的小说篇幅很短,根本没多少字,全书3/4都是浪费掉的。
中文版稍微好些。294页,偶数页保留英文版奇数页的布局,奇数页改为中文翻译。如果当成中英对照版本来看,也不过是浪费1/2纸面。还好。心里安慰到。
至于小说本身,因为并没写完,支离破碎,所以不好评价。译后记略有些故弄玄虚。纳博科夫是强调过读者对小说的参与性,但这部小说并不存在阅读障碍,如有阅读障碍,也是因为没写完,章节之间还没衔接好,有些句子写了一半,此类客观障碍。译者自己的看法也不准确。比如弗洛拉母亲的老公Hubert不一定真的结过婚,有一个像劳拉一样的女儿。此言由老男人(老Humbert一样的男人)口述,则有可能是谎骗劳拉母亲的,完全不能当真。小说的这些旁支细节都是开放式的,纳博科夫已经离开了我们,小说后面的发展谁也不知道,前面的段落将会如何进一步修改也不得而知。我们知道,纳博科夫绝不是凯鲁亚克一流不打草稿一气呵成的作家。所以除了留下文字游戏和纳博科夫最熟悉的那些老男幼女配之外,不能获得更多。《劳拉的原型》只是个可口的甜品,不错的奶油,但蛋糕还只是个雏形。
债与偿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吕玉禅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1
Payback : Debt and the Shadow Side of Wealth,2008
政府资助化学农药和地毯时补鱼,纳税人在不知情情况下参与做恶。债与偿版权收入多少阿特伍德就会向鸟类保护组织捐助多少,读者看到最后一页才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做了善事。
这就是阿特伍德,一个用电脑写作,用搜索引擎查资料,关心时政和环保的阿婆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奉上的随笔。从古希腊神话、《圣经》、格林童话、浮士德,到狄更斯、爱伦坡、星际迷航、911恐怖袭击、2042年世界经济崩溃的预言,旁征博引,只为阐述债与偿的关系。债与偿的概念先于人类存在世上,而人类最终将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此书更适合那些忙碌着把地球推向深渊的利己主义者看,那些不知道房贷(mortgage)意为“死的押当”(mort是法文的“死”,gage是“抵押品”),孜孜不倦于此的人们。一种诗意的规劝——尤其最后一章还报,不仅亲自概述了之前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可以想见阿特伍德希望此书),还自编了21世纪版施顾己(狄更斯《圣诞欢歌》中的人物,Ebenezer Scrooge,译名众多,其中施顾己为台译,个人感觉很贴切)故事,一个马利,三个鬼魂轮番介绍地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如果前几章尚存让现代施顾己们昏睡的引经据典(其实已经很通俗了,阿特伍德尽量从英语国家家喻户晓的故事和人物中抽取关于债与偿的段落,真实良苦用心),那这最后一章完全通俗易懂,可以拍成广告或者短片,给恰不会有这么好兴致来看阿特伍德,恰毫不关心候鸟是否能按时归巢的现代人看。
翻译方面,台译的专有名词总是不习惯的。关于语言,举例,阿特伍德说打劫掳掠要先算帐,“以打劫掳掠的总获利,扣除时间,乘以每分钟战争花费,等号后面就是非红即黑。”发现没,原句标点错误。虽总体上没什么问题,但此类字句正确却理解起来要咯噔一下的句子很恼人。
故事开始了
阿摩司·奥兹
杨振同 译
译林出版社,2011-1
The Story Begins: Essays on Literature,1996
此书很有趣。不过不能当成文学理论书籍来读,不严谨,没得出什么结论。只是一些文学演讲的汇总,讲的不深。比如,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果戈理和鼻子的故事,应该看纳博科夫的《尼古拉·果戈理》,甚是酣畅。果戈理在纳博科夫笔下化成了果戈理自己笔下的人物,尤其关于鼻子的那段,要好于奥兹。
所引作家有希伯来语作家阿格农、伊兹哈尔、沙卜泰;意大利女作家莫兰黛、俄语作家果戈理、契诃夫;卡佛、马尔克斯、卡夫卡、冯塔纳。比较亮眼的是对以色列同乡作品的评述,老实说,奥兹介绍的这几部希伯来语作品均没有中译本。阿格农已经引进的作品不足以支撑其国外良好的口碑。卡佛这几年出了好几本,《能不能请你安静点?》尚无简体版。莫兰黛的《历史》(1980中译)、马尔克斯的《族长的没落》(1985)、冯塔纳的《艾菲·布里斯特》(1980)均属于孤版,绝迹很多年。与此同时,这些其实都是声名远播的作家。现实却是,法斯宾德拍摄的电影《艾菲·布里斯特》比小说更容易找到。
译者也很谦虚,坦言好几位都没听说过,翻译难度超乎想象。其实术业有专攻,德语文学爱好者都知道冯塔纳,希伯来语文学爱好者都知道奥兹,而喜欢奥兹的人不知道冯塔纳并没什么奇怪。奥兹并没特意赞许任何一位书中举例到的作家,只是津津乐道那些在开头故意(或无意)设置“错误”信息的小说,仔细看,所选作品均为不同风格的开头。或荒诞(阳台上的母牛),或以静谧的环境描写来烘托并未进入到视线的人物(一些现实主义作品、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也常用,比如《阶级关系》)、或把混乱融合到细枝末节中(非果戈理莫属),或毫无逻辑地唠家常(类似民间说书人),一次是个人趣味的展示,不同开头方式的介绍,淡化了技巧,谈的是阅读中的细节和乐趣,还可以间接当成这几位作家的导读——趣味导读,投缘与否全看运气。
爱无可忍
麦克尤恩
郭国良 译
上海译文,2011-3
Enduring Love,1997
因为情节紧凑,篇幅不大,某天晚上一口气读完了。开场是一个超有美感的航拍镜头,随着一声尖叫,热气球即将坠落在草地上,热气球、驾驶员、驾驶员孙子在与狂风搏斗,几个无关路人(包括穿白衬衫的人,色彩也很美)狂奔过去施以援助,动态的平衡,完美的画卷。融入喜怒哀乐,五味杂陈。第1-3章一气呵成,开宗明义,有欢笑、温柔,又有死亡、道德批判,最终以一个男生对另一个男生诉说“我爱你”结束——切入核心故事。
这是我看的几本麦克尤恩中最抓人的开头。情节紧凑程度与《只爱陌生人》媲美,甚至更佳。比较好的一点是通过叙述人物的角色转换,男主乔(Joe)第一人称——往往还是打破时间顺序、前后不搭的状态;强大的第三人称冷静旁观——热气球事故中认识的爱人帕里(Jed Parry)从不直接出现,所有不正常的行为仅发生在Joe和Jed二人中,Joe的妻子都不能理解,以此营造出一种幻觉:仿佛Jed的精神病发作只是Joe的妄想,Joe自己还沉浸在间接杀人的良心谴责中。让你疑惑,是Joe遇到了被爱妄想症病人Jed,还是其实Joe自己就是妄想症患者。虽然只是某个精神病案例改编的故事,但这种处理方式增加了不少悬念,虽然你我能轻松识破,但显然比从Joe视角平铺直叙要有趣得多、好读得多。又比从Jed视角切入要神秘得多,也更有把握写好。
略有遗憾的是最后的高潮以及枪击现场都不如气球坠落现场那般有张力。买枪的段落再次借机嘲讽了嬉皮士。男主是个吵着要重返科学界的科普书作者,其实是谢耳朵类型擅长研究的唯物主义科学狂,并没有什么文采,却朦朦胧胧相信科学的内在美感。女主是个文学老师,纠结在济慈的皮毛琐事中。小说虽然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但主要是引用基督教同性被爱妄想狂精神病患者的相关素材,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了男女主角这对典型的英国中产阶级身上(如今在我国也开始普及这种人)。嬉皮士,中产阶级,这些人物都是麦克尤恩的拿手戏。精神病患者Joe倒并没着力刻画,只是从外部动作和特征描绘,并未展开心理活动描写。而外部描绘主要从搜集到的病例展开,其展开痕迹很明显,这个人物没有太大的原创性。也就是说,这只是个诱因,真正被剖析和热衷解读的对象还是中产阶级。仿佛是虚拟了一次极理性的物理博士如何走上妄想迫害症的过程——但Joe和Jed又完全无法重合,他们的共同点可能只在于敏感和抓住细节不放。致命的,他们所抓住的细节迥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