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行·大理——旧地重游

有的人喜欢去不同的地方,而有的人总是忍不住去同一个地方。去不同的地方,看遍新鲜事物。去同一个地方,那些曾经一起走过的路,再也不怕一个人去走。就好像在重叠的时空中走动,我们的身影汇成光束,在大理的街道上闪闪发光。我来到你曾经来过很多次的地方,我们不曾一起来,但这个地方仿佛有记忆,在向我诉说着曾经的过往。

大理是一个可以一直住在你心里的地方。让你停下手头事情来想念他。想到他,心就静了下来。你又一次走过古城的每一条路。看到两年前就在那里的教堂和店家,忍不住再次走进去。看到新冒出来的店家,也忍不住尝尝鲜。两年前最爱的地方是天主教堂一带,这次选择了教堂旁边的客栈。果然是好得很,每天出门都要从教堂旁经过,弯上人民路。两年前在大理遇到下雨,当地人都不躲不避。路边的摊位也不会去收,任凭雨打。一些店家凭着心情开店,白天出门游玩了,就大门紧闭。始终无法预计他们何时开门。这次再来还是如此,于是想重访一家卖书和衣服的店以及一家卖酸奶兼住宿的店都未果。看到人在就必须立即进去,否则转一圈可能店主又去哪个地方喝酒或者外出云游,数日不回来,一种很洒脱的样子。与此同时,无论从事何种行业,这里的很多人都对他们的工作生活充满热情,愉快地酿梅子酒,很认真地熬料超多超美味的东荫功汤。无论开店还是种地。身边跑过去的学生也不会因为学业压力而满面愁容。或许因为历史底蕴的关系,这里的人有一种很大度很开放的气质。那种急吼吼挣钱的气质在丽江古城有,中国中小城市的粗砺感在景洪也有,但这里没有。那是一种可以用灰蒙蒙来形容的感觉,就好像,人生也就吃饭睡觉,赶着生孩子,一直深陷苦闷和忙碌,而没有其他什么可以探究。但大理古城就没这种气质。一些来到大理生活的人也都是抱着这样的心情而来,希望来到这里可以安安静静,平平淡淡。这些人和当地人一起撑起了大理古城。虽然遇到一位90后年轻老板娘说,她无论怎样学习本地方言,当地人还是能一眼看出她不是当地人。在她眼里,生活更多的是和同样在大理的非当地人联系在一起。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成了朋友,夜夜围坐在一起侃大山。有常年四处游玩的专业驴友,受不了北京生活而来到这里定居的年轻人,有辛苦了大半辈子积攒了一点钱来这里过下半辈子的中年人,有从国外过来养老的外国人,有受不了城市污浊环境而来到这里的体制内人士,还有不明真相,背着包就出门了的年轻小姑娘。在大理冬天的狂风呼啸下,每个人都带着故事,泰然地走着。

两年不见,他也有些变化。古城里面红龙井一带进一步开发,出现古玩一条街之类的东西,进一步商业化。某家位于红龙井的旅店重新装修后气质不如从前,枉费我思念了两年。以前那盆比昆植长得还好的地涌金莲不见踪影。地涌金莲是很有灵气的植物,少了它就像砸碎了佛像。不过好在开发区和生活区有所分离,所以,这一代无论如何灯红酒绿,接待了多少旅游团,都还不会影响到人民路淡定的居民们。在“淡定区域”,新出现了电影博物馆,存了好些老胶片,每天还有老电影放映。电影,图书馆,书店,酒家,上好的牛肉,见多识广的咖啡店老板,地道的面包,街边大理小吃,酒吧,纷飞的花瓣,游戏着的云朵和让人心定的山脊。从白天聊到晚上,再从晚上聊到白天。大理古城没什么景点,大部分时间都是闲逛和聊天,认识新朋友。一遍一遍地走,走过每一条街,把这里走熟。

去了一次沙溪。正好前一天有重大工程动工仪式,从示意图上看,待开发地区看上去面积和现在的沙溪面积相当。感觉这个地方商业化都超过了大理古城,未来会怎样很难料。那些几百年的古树还在,但是借住的旅店价格已经不便宜了。我们到的时候是正午,几乎没什么人,走两圈碰到的还是之前一起做公车来的人。也就结伴一起,感觉还蛮好。淡季也有淡季的优势。但是看看两边旅店和面向游客的餐饮店数量,旺季这里应该是熙熙攘攘很多人吧。瑞士人的古镇保护不知是幸还是不幸。

双廊据说变成了大工地。两年前就看到各种工地,大多是别墅之类,这次也就没兴趣去。租了车沿着洱海逛。两年前环海路还没修好,沿着洱海骑自行车其实是不怎么能看清洱海的。这次贴着洱海走,感觉特别好。洱海居然和泸沽湖一般清澈了。印象里洱海并不是特别清澈特别有气质的。但在灿烂的阳光下,她是如此美丽。

Flickr上的大理照片,以及沙溪照片

最后一张为沙溪古戏台。

大理行程:2012-12-18下午、19、20、21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