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内蒂自传三部曲:卡内蒂的学习时代

通过阅读别人的传记,了解别人的经历来反观自己。通过卡内蒂,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经历和书本是互补的,自然和人为也是互补的。何为禁锢?何为局 限?我几乎没有阅历,没有洞察力,是悲观主义者,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没什么值得炫耀的。我知道我经历的苦难少,我比较温顺,我要考虑家人,我不会刻意去做 出格的事情——比如突然休学。谢谢phios。过去的你和现在的你给我的感觉不一样。你的洞察力也和某人的完全不一样,属于不同类型。一个更狡猾,调侃或 者戏虐,时而竟然温馨。另一个推动对方思考,很冷静,同时很热情。你们的脚步我都跟不上。

我不想谈自己。我想边谈卡内蒂边看自己,边作比较。谈卡内蒂其实在谈我自己。我觉得思想片断在成熟之前不该拿出来,更何况我尚处于积累阶段。

曾有人对着卡内蒂吼,再也不要写这种东西啦!但是卡内蒂没有畏惧。卡内蒂肯定也迷惘过,这是显然的。你以为康德为什么无缘无故着火?

[英] 埃利亚斯·卡内蒂 Elias Canetti(1905-1994)
自传三部曲

  • 获救之舌——青年时期的历史 Die gerettete Zunge
  • 耳中火炬——1921~1931年间生活经历 Die Fackel im Ohr
  • 眼睛游戏——1931~1937年间生活经历 Das Augenspiel

卡内蒂晚年的自传出了四部。我现在拿到的是前三部,从1905年出生写到1937年母亲去世。整个阅读过程旷日持久,但是在读完最后一页我依然不能给卡内蒂一个评价。我没有看过他自称用毕生精力写就的《群众与权力》,也没有看过其它卡内蒂自视不朽的作品。在拜读这些作品之前,卡内蒂对于我而言不是个小说家、剧作家、社会学家,只是个讲述者。

最初选择阅读自传三部曲时多少带着一点对那个被诅咒时代的好奇,对伟大文学时代(尤其是德语文学)的向往。但是从获救之舌的故事开始,我就发现这不是 关于时代和个人的故事,而是一个纯粹个人的故事。这是一部不能当真的自传。卡内蒂所述的都是他记忆中的人和事,无论知名作家还是路人甲,每个人都不再是他 们自己,而是卡内蒂自由使用的人物造型。三本自传其实都笼罩在卡内蒂母亲的阴影下,讲述了一个少年如何受母亲影响确定人生道路,又是如何挣脱母亲的束缚开 始新生活的成长故事。越往下读,我越是将自己和卡内蒂纠结在一起,抛开他极具传奇色彩的生活经历,窥视其内心的成长过程,并不断疯狂地试图从这三本自传中 找到对我的未来具有某种启示性的答案。我听着埃利亚斯·卡内蒂进行激情昂扬的讲述,就像他当年看着卡尔·克劳斯发表令人振奋的演说一样。卡内蒂从卡尔·克劳斯那里寻求的不是箴言警句,不是思想方法,更不是名利前途。他在寻求表达自我的方式,能引起共鸣的朋友,以及适当的宣泄。当时的卡内蒂经历过苦难,有着 良好的教育背景,几乎具备一切成为优秀作家的条件,但是他尚未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涉世太浅。所以他需要智者的点拨,需要继续吸取精神养料,需要更多时间思考,需要更多可以与之一起探讨问题的朋友。

卡内蒂具备成为优秀作家的条件是根据他的自传判断出来的。根据自传所述,他从小就显露出卓越的语言天赋,未成年前就接触过七种语言,并精通其中的大部分。在母亲的指引下,很小便开始阅读诸如莎士比亚一类的欧洲文学经典,并终身保持着良好的阅读品位和广泛的阅读兴趣。同时,年幼的卡内蒂游历过欧洲许多国 家,遇到过各种不同的人,经历过战争和家庭矛盾。试图杀过人,落入过沸水中,父亲早逝,母亲体弱,流离颠沛。其文学基础之好,阅历之丰富堪称完美,让我无 比汗颜。

卡内蒂一直敌视围绕着金钱进行的工作,并力求将此生献给高尚的活动,比如写作和思考。最初这只是设想,他为母亲创作过剧本,私下写过一些东西,但并付诸于更多的实践。广泛的涉猎让他选择攻读化学博士。在攻读化学博士期间,他才正式感到了写出伟大作品的使命感。于是,化学学习对他而言成了例行公事。他把 大量时间用在阅读、思考和观察别人身上,并在毕业后全心从事文学创作。

创作出长篇小说《迷惘》、剧作《婚礼》 等作品之后,卡内蒂几经周折,煞费苦心朗读,努力推广作品的影响力,促进其出版。此时的卡内蒂接触了很多名人。自传中出现频频出现的不再是家人,转而成了各类文化名人。从描绘同学开始,卡内蒂写自己的部分就在减少。之前描写亲人和邻居,由于都有卡内蒂在场,所以感觉亲切,可以捕捉到卡内蒂的想法。他和母亲 一样倔犟,面对毫无头绪的困境还像小火车一样冲过去,他把无法排解的痛苦放逐于火焰之中,连同一切人类建造的知识牢笼一起烧毁,破除禁锢。在讲述卡内蒂作家生活的章节里,泛泛的描绘开始增多。卡内蒂在成功塑造自己的伟岸形象后不忘提到一串自己认识的大师们,有点像在炫耀,因为那是无形资本,是后人不可企及的。我们现在如何妄想收到托马斯·曼的亲笔信件?受到穆齐尔当面赞扬?和詹姆斯·乔伊斯会面?抛开这些令人羡慕的导向传奇的内容,我更关心一些小细节。比 如他编造故事的习惯。恐怕他自己也不清楚到底向母亲撒了多少个谎,每一封信件都是一篇有承接有转折,峰回路转的中篇小说。比如他坐在公交车上边看书边观察乘客的习惯。大众交通工具一直被我视为神秘的群体场所,简直是个金矿。再比如他偶尔为之的自发性远足,他和家人朋友的每一次争执,他对母亲的强烈占有欲,他对其他作家的评价。格外要提到的是松内博士。

Sonne,太阳,谁会叫这么怪的名字呢?松内博士以其过度完美性而成为书中最不真实的一个人物。松内是影响卡内蒂的关键人物,不仅一度影响到他的生活习惯,更影响了他的思考方式。卡内蒂倾向于低产。他有意识地去认真完成一项关于群体的大规模研究,他有意识地进行一些需要坐下来长期从事的研究。这种严肃的态度导致低产。他不明白一年写两行的人缘何会受到尊敬,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不会尊敬像腹泻一样写作的人。他不喜欢没想好就说的人。他不喜欢拿 尚处于思考中的问题和别人探讨,他不喜欢让一个想法在成熟之前就被曝光,从而过早夭折。他不喜欢说话过多的人,说得多了,言语的分量就轻了。喋喋不休翻来 覆去却没有重点,没有自己想法的人是他不喜欢的。他也不喜欢那些不停阅读,仿佛饱读诗书却说不出所以然只能停留在肤浅交谈阶段的人。他同样不喜欢什么也记不住的脑子。此外他还厌恶被钱所控制的作家,以及被出版社收买的作家。卡内蒂爱憎分明,自称能洞察他人。他把他不喜好和避免成为的人一一罗列。先是大范围 的分成为了钱和私欲的职业,以及为了他人的无私职业这两大块,再逐渐缩小包围圈,缩小到艺术家、作家。然后在这些文化人圈子中划分优劣。由于卡内蒂的标准是内敛的,谦虚的,谨慎而且自制的,所以能有一个叫松内的好人出现着实出乎我的意料。在我看来,松内这样的人只存在于幻想之中,在现实社会中极为罕见。

但是,无论多么罕见的人卡内蒂都会遇到。松内凭借其沉默不语和在人群中努力显得毫不起眼的低调作风吸引了卡内蒂。卡内蒂通过和他之间进行的交谈——更 多的是通过别人的描述——了解到此人知识渊博,是个不折不扣的诗人、预言家。松内成为“没有个性的人”的真实版本。此人在任何时候都只是端坐在一边,不加评论。但他的每一句话都很有分量,有些简短的评价精妙而且超越时代,卡内蒂直到几年后才能领悟松内当时到底是什么意思。松内出口成章,有着超凡的思考能 力,同时大隐隐于世。他的思想仅限于口头言语,从不炫耀自己的行为,将个体的欲望降至个体本身所能达到的价值之下。松内这个人本身和他的思想分离开来,思 想独立于人存在,不捎带任何利欲。卡内蒂的写作动力不是成名成家。写作是毕生要做的事,但不是为了求得个人今世幸福而为之的事业。这样说可能显得冠冕堂皇。因为卡内蒂最终希望得到褒奖,希望自己的书能够得以出版,引起世人重视,而且他一直对此很有自信。这可能是一种对名誉的追求,对成为传奇和不朽的贪恋。也可能只是对沟通的企望。在这方面卡内蒂颇为佩服松内,因为松内连这点沟通的企望也摒弃了。

毫无疑问,卡内蒂是带着卡尔·克劳斯的烙印开始社交生活的。在观察别人的过程中他逐步摆脱了克劳斯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的思考方式,完善了自己心中的典 范形象,并在松内身上得到验证。卡内蒂说,是卡尔•克劳斯自己抛弃了自己,而不是他抛弃了克劳斯。卡内蒂承认克劳斯对其产生过的影响,他的写作风格和朗诵 风格一度非常克劳斯化。但是最终他有了自己的风格,他不愿写出和别人一样的东西来,他希望做出举世无双的事情,他已经不再需要过时的拐杖了。

但是卡内蒂肯定忘不了松内。那是贪恋今生的人都无法达到的境界。

阅读时我一直在想,卡内蒂为什么要写自传。当时他一把年纪,已经完成了年轻时定下的长期写作目标,完成了一些人物夸张离奇的作品,并不再有精力再去创 作一部同样有活力的作品。早期的压抑和痛苦必定会促进出一部与众不同的作品来。而当其母亲去世之后,当他和家族关系疏远后,当那与生俱来的压抑和惊恐不再 具有具象的表现后,卡内蒂的人生进入新的阶段。或者说他的痛苦开始以和过去不一样的形式出现。他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苦难,而是主动地选择苦难。这对他的创作 产生了不一样的效果。总体而言,卡内蒂一直在叙述着他自己,听从由内心发出的不得不说的愿望。他期待着自己的作品得到认可,动笔写自传可以说再合适不过。 他要梳理自己生活中出现过的人事,他要梳理自己的生活,他要再次审视自己当年的选择。

最后的结局是完美的。卡内蒂足够长寿,终于活着看到了自己的功成名就。他的自传伤害到了部分人——只要你实话实说,不卑躬屈膝,你的自传就会伤害到别人,这不可避免。我不认为这个倔老头的评价永远正确,那只是他的个人之见。通过他的眼睛评价别的作家只是片面的行为。卡内蒂最了解的人是他母亲,对于大部分作家他只是泛泛交之。他不会奴役于任何人,不会把任何人视为不可替代,因为他是那么性格鲜明,那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那么强烈地抵制着那堆不喜欢的人和 事。他能迅速洞察别人的内心,但是他不想和大部分人达成长期友谊,不想和已经被洞察了的、索然无味的人交换思想。他坚信自己足够优秀。虽说他没有一句话说 自己多么优秀,但是他不断美化自己的朋友(比如松内)以及自己和朋友之间牢靠的友谊,这就像在说自己其实也是位很有水准的作家,应该得到支持。

有时候我觉得卡内蒂可能会欣赏这种习惯:一旦被不喜欢的人包围就一言不发,仿佛自己不存在一般。他知道那很难熬,那确实很难熬。卡内蒂吸引我的地方在于他的富足和性格,他面对富足做出的应对,以及自我成长、自我完善的过程和步骤。作家应该是历经苦难的,不唯唯喏喏的,不任人摆布的,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作家可以是偏执狂,可以是道德败坏者。作家不是圣人,作家能把最细微的情感变化或者思想波动描绘出来,作家再造内外两重世界。实际上,世界的多维性、多重 性和无法穷尽是吸引我们的根源所在。


本书最新版由新星出版社出版,2006年12月版。《获救之舌》由陈恕林、宁瑛、蔡鸿君翻译,《耳中火炬》由陈良梅、王莹翻译,《眼睛游戏》 由陈良梅翻译。书中有多处校对错误,以至于低级到见注释标号而不见注释。三本自传虽是统一的,有内在联系的,但是注释没有考虑到这一点。有些该在第二册中 做出的注释没有注或者没注清楚,到了第三册再次提及时却回过来再详细加注。一般而言,一部作品应当在最先出现时落注,而不是出现多次后再注明。考虑到此书 已不是第一次出版,故我颇为不解。个人比较喜欢第一册,其次是第三册。第四部是《闪电战中的聚会》。

举例:

  • 《获救之舌》第5页第7行“卜赛人”应为“吉卜赛人”。
  • 第77页倒数第二行“你当对年纪太小”,“当对”应为“当时”。
  • 第126页注解13。注释号13应在“阿波罗”后面,而不是“剥”后面。
  • 第227页第一行注释号1,“斯文·赫定”。只存在注释号,注释并不存在。
  • 《耳中火炬》第172页注释号1,“陀思妥耶夫斯基”。只存在注释号,注释并不存在。事实上,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前文出现过,此处并不需要加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