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弗兰茨的故事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 Berlin Alexanderplatz 1929
阿·德布林 Alfred Döblin (1878-1957)

参考背景乐:

  • A Silver Mount Zion – Sit In The Middle Of Three Galloping Dogs
  • A Silver Mount Zion – Stumble Then Rise On Some Awkward Morning
  • Carsick Cars – 广场

“约莫二十年前,我正当血气方刚的十四五岁青春期时,由于因缘际会了阿尔弗雷德·德布林的长篇小说《柏林亚历山大广场》,而踏上一起任由联想力驰骋、导引的,全然非学术性的,纯属个人自助式的世界文学旅程。”
——法斯宾德 Rainer Werner Fassbinder


翻开《柏林,亚历山大广场》,扑面而来的是法斯宾德影片特有的气味。相似的镜头切换方法,人物对话的口气,猥琐的癖好,甚至某些场景都那么相似。法斯宾德成年后再看当年的启蒙读物《柏林亚历山大广场》,感慨看小说就像在看自己过往的岁月一样。看了小说后我方才理解他为何如此喜欢这部小说。德布林是法斯宾德的精神给养者,是包括君特·格拉斯等许多德国艺术家的导师。如果你想擅长运用技巧,能把普通德国人描绘得活灵活现,在俗气中显得大气、深邃,那你就能从德布林这里学到东西。《柏林,亚历山大广场》不仅仅是部德国畅销小说,它兼顾了上世纪上半叶各种流行的写作技巧,它保存了当年德国柏林的气息,它是亚历山大广场的见证人。

“柏林依然故我,噼里啪啦,轰轰隆隆,喧嚣嘈杂”
“电车,公共汽车,还有卖报纸的,各种声音裹在一起,喧杂极了”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

从牢里出来的弗兰茨·毕勃科普夫晃荡在柏林喧杂吵闹的街头。德布林擅长描绘众生相。他在整部小说里不停地通过细节描绘柏林这个城市。在大致阐明所在地之后他会迅速切换到某个路人身上。他在干什么,她又在干什么,然后突然转移到其他人身上。有时候在某些人身上停留,听听他们在吵什么,然后移开。读者就像 在随着弗兰茨逛街,他停下来聆听,我们也停下来。然后转移视线。前后跳跃,不连贯。很多短句甚至是词语独自跳出。对话没有写清哪句是谁说的,也没有分段,连在一起。他还大量使用象声词,构成噪音一般的背景声音。小说又不完全从弗兰茨的视角出发,一直有个未知的讲述者自上而下观察着他,这个人空下来会让我们 看插画,向我们播报当年的实事要闻,天气预报,报纸头条,当年的统计数据,东拉西扯。他会突然把你从弗兰茨身边拉开,把你带到屠宰场,让你看看活猪是如何变成死猪的。血腥,无力的反抗,轰轰烈烈的屠杀。非常明显地寓示着人的悲惨下场。德布林就是这么干的,由于结构混乱,所有线索都是线性的,只是在收尾处出 现分叉,所以作者便得以在推进中随意添加插曲,自由度很大。他酣畅地玩着意识流手法和蒙太奇,各种文体夹杂在一块儿,运用自己医生的背景,精确地描绘人体、化学变化、性交、同性恋、力学原理、精神病等等。他可以坦然地开黄色玩笑,把殴打、谋杀、耍流氓、调戏妇女写得精准又不失乐趣。法斯宾德也曾突兀地描 绘过屠宰场,大段血淋淋的镜头。他喜欢让演员出其不意地裸体,他喜欢那种散发着肉欲,完全动物性的肢体接触。原来这些都是有源头的,德布林用他的文字就可以达到这种效果。纯洁只在最初弗兰茨和犹太人的对话中出现过。席地而坐意味着放松和处之泰然。慵懒却神圣。之后纯洁便在书中消失了。就像坐在一个残缺的过 山车上,一路荆棘,一路颠簸,一路提心吊胆,一路导向人心的黑暗,漫无边际的自我摧毁,最终来到死神的刀下。

“那毋宁是人生、痛苦、绝望和恐惧的阅读。”
——法斯宾德

弗兰茨是一个暴躁、孤独、没有城府同时也不聪明的人。他曾经对重新开始新的人生充满期待。但他总是能遇到背信弃义的人。他的人生轨迹是向下的。在一次次无法忍受的灾祸后,在彻底丧失斗志后他选择站到赖因霍尔德一边,他没有反抗,而是和带着假面具充当过好友的敌人站在一起。他和赖因霍尔德的关系很奇怪。书中提到,他要战胜赖因霍尔德,或者说他咽不下这口气,他是为了这个才再次去见赖因霍尔德。他要挣很多的钱,做到健全人也做不到的事情,他要拥有比赖因霍 尔德的女人更漂亮的女友。毋庸置疑,重获自由的初期弗兰茨是迷茫的,他被点醒后一度很振作,但好友的出卖另其痛不欲生。再度伤愈时对友谊的渴望,对其他人的渴望更加强烈。弗兰茨始终是一个人面对生活,他刻意的回避源自内心的恐惧,对人性的不信任。但赖因霍尔德多次和他互换女友,这种龌龊的事情不妨可以称作是一种信任和交流。弗兰茨加入这个犯罪团伙也是半推半就,被蒙蔽的。当时他的良心告诉他不能做,后来丢失的手臂告诉他没有太太平平的日子,只有任人欺的日子。弗兰茨受伤后躺了很久。由于精神上的崩溃,他无法面对这个社会,无法正常工作,他不愿站在工人这边,他选择投靠赖因霍尔德。弗兰茨曾参与过激烈的政治 讨论,不过没有得出任何有实质意义的结论。在他看来,工作并受欺是愚笨的事,向赖因霍尔德证明自己才是正事。不幸,这次犯险让他痛失女友,再度被通缉。

小说开头几章写得很精彩。那是弗兰茨独自创天下的时候。全书过了三分之一,赖因霍尔德出现了。他转移了部分视线,小说一度有些拖沓。但到了最后几章剧情发生突变。谋杀、偷窃、欺骗、逃亡、袭警、送精神病院、怀孕、通奸……一连串事故接二连三地发生,节奏加快。死神的出场也越来越频繁,在疯人院里索性和弗兰茨交流了起来。在经历这么多事之后,弗兰茨彻底崩溃,混世的态度也不再有,他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拒绝作出任何动作,拒绝饮食,无声地抗议着全世界, 以求一死。

可以说,这是我看到过的最绝望的男主角。他放弃一些行为,放弃思考,放弃他的同人,达到了虚无的境界。连自杀的行为都没有,居然通过如此消极的手段悲凉地等待着离开我们这个世界。

弗兰茨的朋友、敌人,已经死去的女友一一来到他的眼前。痛苦、绝望和恐惧包围着他,将他层层包裹,并推下万劫不复的深渊。

旧弗兰茨死后,死神战胜了妓女巴比伦,新弗兰茨从疯人院里爬出来,成为一名普通工人。埃娃肚子里旧弗兰茨的孩子掉了,没能生下来。赖因霍尔德被判有 罪。孤独无助、没有生活目标、没有希望的旧社会被毁灭,弗兰茨再次开始崭新的生活。这个收尾可以看作是另一段虚拟式的生活,展现了弗兰茨希望的,比较美好 的未来。作者最终还是心怀希望的。也可以看作是个环状的结尾。是的,新世界,走向战场,走向摧毁。一个昂扬的、雄壮有气势的收尾。作者提到人多力量大的简单原理,号召工人朋友们团结起来反抗旧社会。原本够低调够黑暗的基调变成了口号和宣传。可不是么,看看小说创作的年份吧,正好在那个混乱且狂热的时期,战 争真的马上就要开始了。

广场上曾经奔跑的青年
如今已经失去他们的信念
而你整夜坐在广场里面
等待黑夜吞噬你的一切
这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广场
——Carsick Cars

大事记:

  • 1929年,《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初版。之后出过带作者本人评注的版本。
  • 1931年,皮尔·尤齐拍摄电影《柏林亚历山大广场》。
  • 1980年,法斯宾德拍摄了长达15小时的电视电影《柏林亚历山大广场》。
  • 2003年,《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终于有了中文版。罗炜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收录在世界文学名著普及本里。
  • 2007年,柏林电影节播映了修复后的法斯宾德版《柏林亚历山大广场》。
  • 2008年,译文出版社再版《柏林,亚历山大广场》,为名著普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