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的音乐世界
时间嘀嗒轮转,转眼间1990年出生的90后已经到了24岁的年纪。一些年纪轻轻的初生牛犊登上舞台,并且拥有了自己的簇拥。他们大胆张扬,你肯定能从他们的音乐中发现单调和稚嫩,但是其中的某些音乐人已经在20岁不到的年纪找到了自己将要为之努力的方向,并竭尽全力展开了自己的音乐探索之路。24岁,对青少年偶像歌手或者童星来说已经是蛮大的年纪,而对音乐创作者来说还非常年轻,才是职业生涯刚刚起步的时候。下面要介绍的这十几位90后少年在音乐生涯初期便引起关注,他们的未来不可限量。
走红就在少年时
出名要趁早。年轻就是资本,早创业,早试错,好过拖拖拉拉弯路绕。在音乐领域,天才们通常很小的时候就被发现,其才华无法掩饰。在网络年代,有了苹果电脑就像是有了天堂(King Krule语),自己上传单曲到Soundcloud或者Bandcamp就有人能听到,被发现和挖掘比过去要更容易。而信息爆棚让人们对新声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总是在寻找下一位天才,并且从未间断。
对自己的无限自信和骄傲,让这些年轻的音乐人早早地就开始寻求用音乐作为表达想法的通路,并且哗的一下,他们就是能如此快速地被敏锐的媒体发现并推荐出去,以光速走红,通过这个平面的世界忽然就红遍全球。是的,流行音乐的世界从来不缺年轻人。
King Krule
生于:1994年8月24日 英国伦敦
专辑:《6 Feet Beneath the Moon》 2013
推荐单曲:《Out Getting Ribs》、《Neptune Estate》、《Easy Easy》
曾经化名Zoo Kid、DJ JD Sports后来又化名King Krule的Archie Marshall是那种让你无法将他的音乐和他的外貌建立联系的类型。今年他尚未满20岁。一头梳不干净的红发,消瘦的身板,很淡的眉毛,很尖的耳朵,满脸雀斑,看上去比实际年龄更小,像初中生一样稚气未脱,倒是非常有模特潜质。长成这样的King Krule却有着与外貌不相吻合的浑厚嗓音,这位来自英国的小男生发出来的声音你如果说是一位美国中年黑人Hip-hop歌手发出来的说不准也有人信。
King Krule的音乐大多愁苦。他2011年已经被Pitchfork视为冉冉升起的新星,在当时的代表作品《Out Getting Ribs》中他就唱到“恨在他的血液中流淌”。英国卫报在对他的一篇采访中引用了他自己的话作为标题:“我恨每一个人”。当你第一次从视频中看到King Krule这样一位年轻的小孩用沧桑的歌喉唱歌,并且流露出满脸的恨意时,一定会非常惊讶。因为有如此多痛苦的感受,他的脸部扭曲变形,脸部表情又反过来让痛苦的感觉再次加倍,比单听音乐更痛苦。
King Krule出生在艺术家庭,父母都从事艺术相关工作,他小的时候父母就会在家里举办各种派对,对此他都耳濡目染。他除了受到艺术熏陶之外,好像也继承了叛逆和特立独行,13岁便拒绝上学。可见超越年龄的早熟不是一蹴而就,他多年来都是问题少年,对着苹果电脑吐槽就够他忙好几年的了。他的歌词内容包括“又一个失望的灵魂”、“这就是我18岁少年的生活”、“我依然感受到痛苦”,整张个人处女专辑《6 Feet Beneath the Moon》都离不开他的那点心事,少年的痛苦如影随行、随时随地。
King Krule自己倒是没有通过音乐“疗伤”的感觉,没什么伤可疗。他也不觉得自己勤勉努力。他对Pitchfork吐槽说他用的某音乐软件免费版必须在24小时内保存,超时则文件将因无法保存而丢失。这导致他每天都在写新歌,并且也因此丢失过不少素材。他可以在卧室、在洗手间、在任何地方写歌。卫报等媒体宣称他是新一代朋克诗人,但他的歌曲与其说像媒体说的那样融合爵士、Hip-hop、朋克等多种元素的天才杰作,不如直截了当地说就是新青年在家没事干鼗鼓出来的低保真实验品。拿老一套音乐流派和老古董的东西来套小朋友的音乐就是小题大做,根本就是像玩一样随便取用。《Will I Come》里的Hip-hop,《A Lizard State》和《Neptune Estate》等作品里的爵士,所有音乐元素都被灵活地归入他干净简单的旋律之下。没有复杂编曲。占据核心地位的是他的嗓音和清晰的节奏。他有些像Dirty Beaches那样的音乐人,得益于越来越高端的电脑和音乐软件以及现今的广泛资讯,有着开阔的视野,可以打破流派局限,自由发挥。不过King Krule在音乐丰富性上还远不如Dirty Beaches,在用电脑进行创作的一大批音乐人中并不是最出色的。他能获得媒体广泛赞誉并且迅速走红或许主要还是在于他的真诚。他那么一丝不挂地叙述自己,就像曾经的每一位诗人气质的民谣歌手前辈那样。而且他非常清楚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和比较简单的做法就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这是他最天才的地方。单说所唱内容的话,少年愁能打动中老年那真是天晓得的事情。打动了也很可能是看中他的年纪,而萌发出无限怀念和感伤。
他觉得写歌真的是很开心,很酷,而且好像真的搞起了艺术。这吻合他对自己设定的规划,而且得心应手,他很乐意干这个。早熟少年终于找到了支点,可喜可贺。
Mac Demarco
生于:1990年4月30日 加拿大邓肯
专辑:《2》 2012、《Salad Days》 2014
推荐单曲:《Salad Days》
被国内歌迷昵称为牙缝哥的Mac DeMarco别看人长得粗糙着装也比较大大咧咧,一股子老男人气息,其实他是个90后。他的两张专辑封面乍一看都给人很传统很民谣的感觉,那纯粹是假象。这是一位第一张专辑名字竟然叫“二”、而且还在专辑封面上比出拍照禁忌之胜利手势“V”的二货。Mac DeMarco有着稍许有些夸张的大牙缝,并且会毫不羞涩地在说话和拍照的时候暴露出自己的大门牙。他涂抹口红,造型风骚,演出现场又很嚣张。在当今其他基佬流行玩电音的时候,他在很基佬气质地玩低保真版Jangle Pop。如果你不慎错过了Mac DeMarco在北京和上海的狂躁演出,还可以去看看他的视频,感受一下他的气质。比如在首张专辑《2》配套单曲《My Kind of Woman》的MV中他先是给了嘴部大特写,然后男扮女装妩媚绝伦,末了赤身全裸满地乱跑,抱头鼠窜的样子。毫不掩饰自己的喜好和熊样。没错,他是个彻彻底底的谐星,首张EP《Rock and Roll Nightclub》上涂口红的大男子。他最为常见的样子就是憨憨一笑露出巨大门牙和能飞两个香瓜子过去的大牙缝。
但他大踏步走在谐星道路上的同时没有忘记搞好自己的音乐。这位会吐舌头做鬼脸的谐星今年带来的第二张专辑《Salad Days》听上去比第一张专辑《2》更短更优美,既温情又充满爱。音乐方面他注重旋律的雕琢,在他的音乐里吉他是非常重要的元素,歌词同样注意抒情效果,和表面看上去神经质的一面大相径庭。可以看出他在努力摆脱这个年龄的稚嫩,想要让自己的音乐变得更成熟,更耐听。基本上他算成功了。《2》是2012年的大黑马,《Salad Days》又获得媒体压倒性好评。
现在就是两步走:一方面他胡子拉碴加小短脸本身很显老,另一方面他的努力让他的音乐成功掩饰谐星气质,继续在“分裂”的道路上坚挺地走下去。这将让他有效避免成为像Patrick Wolf那样年过30音乐和外貌依然停留在十几岁的傲娇音乐人,并且有更大资本肆意地玩耍。
Jay Watson
生于:1990年5月27日 澳大利亚
参与乐队:Tame Impala、Pond、GUM、The Novocaines、Giant Tortoise等
Tame Impala专辑:《Innerspeaker》 2010、《Lonerism》 2012
Pond专辑:《Beard, Wives, Denim》 2012、《Hobo Rocket》 2013
GUM专辑:《Delorean Highway》 2014
推荐单曲:Tame Impala《Feels Like We Only Go Backwards》、GUM《Delorean Highway》
来自澳大利亚的90后小朋友Jay Watson在他的歌迷眼里简直是一代萌神。小卷毛和稚嫩的脸庞特别招惹叔叔阿姨喜欢,而且他这人有时很腼腆,有时很活泼,嫩得出水。早在2007年他还未成年的时候就加入了澳大利亚独立迷幻乐队Tame Impala,并且在2008年加入了另一支澳大利亚迷幻乐队Pond,此后他同时穿梭于两支乐队之间,兼顾左右。这两支乐队目前是同类型乐队中最红的澳大利亚乐队,也就是说,Jay Watson随着这俩乐队的走红,成为澳大利亚最耀眼的年轻乐手之一。2012年,Tame Impala大获成功的专辑《Lonerism》是当年年末最佳专辑评选上的大黑马,破纪录地在Metacritic上获得从美国的Pitchfork到英国的NME等所有主流媒体一致好评,一个中评或者差评都没有。大概如此娘泡的男声和迷迷糊糊感觉的小迷幻这几年实在并不是太多见,媒体和歌迷比2010年的时候更加能接受Tame Impala了。
他的另一个乐队Pond组队时间不短,作品倒是很多,不过Pond在独立音乐世界比Tame Impala低调,2013年的专辑《Hobo Rocket》并不受大多主流媒体推崇,却被一些更独立的媒体所喜爱,也是博得了一定名气,而且歌迷群体有所错开。
作为忙碌于两支乐队的乐手按理说Jay Watson应该特别忙碌,他要随着两支乐队展开巡演,而且这俩乐队几乎在同年发专辑,一点都没有你停一两年我歇三四年、交错进行的感觉,何况Tame Impala正在走红。但是Jay Watson并没有忙得不可开交,巡演间隙他还有空处理个人单飞项目GUM,并进行小型的现场演出。而且即将于今年发行首张个人专辑《Delorean Highway》。此外他在2006年先于Tame Impala就已经组建了的乐队The Novocaines(当时他只有16岁)虽然自Tame Impala成功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变得不活跃,却依然没有解散,至今还在发单曲。要知道,能够从多如牛毛的青少年乐队中脱颖而出的并不算太多,能把青少年时期加入的乐队经营好的也不是太多,读大学意味着朋友圈动荡,而且青少年时期通常意味着不堪回首的黑历史。大部分人会在成年或者进入大学后开始组建新乐队,和稚气的过去说再见。还有一部分人要等到大学毕业彻底成长了之后再找寻合适的伙伴。Jay Watson取得成功的要诀之一是他加入的乐队里并不都是90后,有经验丰富的前辈提携他一起上路。年纪比他大的音乐人启用这位小朋友的原因或许在于他是一名全能型乐手,他完全可以应付在多个乐队中穿梭的音乐人生活。Jay Watson可以演奏鼓、键盘、吉他、风琴、贝斯,他的人声虽然没有Tame Impala主唱Kevin Parker那么具有特色那么娘,却也是非常鲜嫩的。或许Kevin Parker的声音对一部分人来说过于女性化,那样的话反倒是Jay Watson的声音比较入耳,他的声音让他的个人项目GUM听上去比Tame Impala更舒服些,更容易接受。不过目前听来二者在音乐上具有一定相似性,Tame Impala和GUM的差异听上去还不如Tame Impala和Pond的差异来得大。待到GUM放出更多新作的时候或许能有个更全面的感受。
当然,作为一名全能音乐人,Jay Watson能作词作曲。在乐队中他并不是完全听命于大哥哥的配角,而是与大哥哥们一起跃然于台面上的主角。在他的个人项目中更是能放开手脚进行创作。在2010年至2012年随着Tame Impala爆炸性走红之后,这两年稍许缺少了些震撼,他正需要更大的发挥空间来荡漾他的青春。
Disclosure
Guy Lawrence 生于:1991年5月25日 英国萨里
Howard Lawrence 生于:1994年5月11日 英国萨里
专辑:《Settle》 2013
推荐单曲:《F For You》(亲自演唱)
Guy Lawrence和Howard Lawrence这对电音兄弟秉承了英国电音界的传统,无论是激萌的兄弟档配置,还是他们充满活力的舞曲音乐,都为他们迅速蹿红打下良好基础。
Disclosure组队于2010年,并于同年开始发表单曲,作为DJ,他们还参与不少混音工作。这是非常惊人的事情。要知道2010年的时候Guy Lawrence只有19岁,Howard Lawrence甚至只有16岁。这个年纪很多人还在学徒阶段,他们已经顺利出道了。
他们熟络舞曲音乐的常规套路,又有自己的想法,强烈的节拍、巧妙的重复次数和简单的歌词。在他们手中,诞生出《White Noise》、《Latch》等非常流行上口好唱又容易跟着跳舞的单曲,一点看不出这是十几岁孩子创作的歌曲。叫人不知道是感慨舞曲创作过于简单好呢,还是感慨劳伦斯兄弟过于才华横溢好。他们轻松把握年轻人的喜好,一切就是那么简单,自己还是年轻人,最熟络不过的就是跳舞的年轻人在想些什么了。而他们的宣传照简直不忍心看。如此超乎想象的稚气的脸,这难道不是隔壁的高中生小弟弟吗?作业做完了吗,在追同桌小妹妹吗?但这对英国小兄弟咚次嗒次地就这么冲出了重围,首张专辑就荣登英国排行榜冠军,美国Billboard电音榜单亚军,而且销量惊人,并把他们顺利推上了所有你想像得到的英美最大型音乐节。有个小轶事说,这对兄弟曾经在24小时内轮转三个国家参加了3个音乐节。如此高密度的日程他们脸不变色心不跳地抗了下来。日程紧只怪人太红,而年轻人的好体力更是叫人羡慕。
Cloud Nothings
生于:1991年 美国
专辑:《Attack on Memory》 2012、《Here and Nowhere Else》 2014等
推荐单曲:《I’m Not Part of Me》
当Cloud Nothings发行那张让他们迅速蹿红的专辑《Attack on Memory》时,他们的核心成员主唱兼吉他手Dylan Baldi才只有20岁。他18岁时组建Cloud Nothings,最初的Cloud Nothings录制于他家中的地下室。他在学校的主修专业是萨克斯演奏,但他显然有着更为摇滚的心,EMO、朋克,想像一下如果安稳地从学校毕业可以干些什么?那是不是自己要的生活?这么一思索他就决心赶紧出道,早点开始自己的摇滚之旅。这个不安分的小孩还果断在乐队早早取得成功后申请了退学。
在Cloud Nothings看似平淡安静的封面下,藏着他们掩饰不住的朋克心。这其中有Dylan Baldi的功劳,也有另外两名成员TJ Duke、尤其Jayson Gerycz的功劳。Cloud Nothings以非常青春果敢的姿态让人重温那些简单带感的摇滚音乐黄金年代。这一套在任何时候好像都能走通,总有人需要。
《Attack on Memory》得到Pitchfork 8.6分高分,而今年新专辑《Here and Nowhere Else》更是达到了8.7分。Pitchfork盛赞他们的进步,《I’m Not Part of Me》是他们有史以来最好的歌曲。
Nicolas Jaar
生于:1990年1月10日 美国纽约,美籍智利裔
专辑:《Space Is Only Noise》 2011
参与乐队:Darkside、Just Friends等
推荐单曲:《Colomb》、《Keep Me There》
Nicolas Jaar是当今美国纽约最热的电音炸子鸡,此前已经做过多番报道,无需再次重复。来自常春藤名校布朗大学的他18岁开始发表单曲,2010年已非常引人注目,2011年处女专辑《Space Is Only Noise》冷静与热情交融,有着超越年龄的内敛,让人沉醉。他14岁就认定了Techno的道路,并在20谁出头时扬名,成为Microhouse这条90年代后期才起步的新路子上的后起之秀,并且已经是中坚力量。2013年他与David Harrington组成的Darkside更柔和更丰满,David Harrington是个调节剂,让Nicolas Jaar不要那么实验,更为动听。同年,Nicolas Jaar创办独立厂牌Clown and Sunset,2014年他除了继续Darkside的巡演之外,更是和好莱坞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的女儿Sasha Spielberg(也是1990年出生)组成Just Friends,Nicolas Jaar担当制作,Sasha Spielberg为女主唱,奉献极为舒服柔美的单曲《Don’t Tell Me》,在今年的黑胶唱片店日当天发行。
这些人也值得关注
还有一些90后音乐人虽然没有极速蹿红,却也值得注意。他们有的刚刚崭露头角,只有一些零散作品,还未成形,尚未发行专辑,假以时日等到发行首张专辑时说不定就是一个大惊喜。有些走出另类路数,红不红无所谓,来日方长,先把音乐做好,趁着年轻多多尝试,未来有着无限可能。
Anthony Naples
生于:1990年 美国纽约
推荐单曲:《I Don’t See Them》
Deep House好手Anthony Naples也是个90后,但他已经成长为非常出色的DJ。他受到Four Tet提携,很早就与之同台或者合作,并且在Four Tet的帮助下,与Caribou等其他出色的电音音乐人有过合作。在Pitchfork的采访中他提到15岁时接触到Aphex Twin、Black Dice、Ceephax Acid Cru等音乐人的音乐后便一发不可收拾,被拉入了电音世界。目前他发行过EP,在网络上可以找到零星试听。他的House根正苗红,深得前辈精髓,有待他推出更多作品好让各路挑剔的耳朵来鉴定一番。目前Anthony Naples尚未发行过个人专辑。
Huerco S.
生于:1991年 美国
专辑:《Huerco S.》 2012、《Colonial Patterns》 2013
推荐单曲:《Plucked from the Ground, Towards the Sun》
化名Huerco S.的Brian Leeds也曾为大家介绍过,在此不多赘述。他抛弃了年轻时候玩的朋克和摇滚,从吉他迷恋到电脑迷恋,一个转身,投入了Deep House的怀抱,并且在House中发现了从前的青年人在朋克中找到的那种激情和活跃。他的音乐天马行空,多加沉淀后未来会很美好。
Jackson Scott
生于:1993年 美国
专辑:《Melbourne》 2013
推荐单曲:《That Awful Sound》
Jackson Scott今年21岁。网络上关于他的资料并不多,具体生日不可考。他的作品也不多,2013年的专辑《Melbourne》是首张专辑,除此之外也没更多作品。在这唯一的一张专辑中,这位独立流行音乐人用非常慵懒的声音徐徐道来家乡事。他被拿来和Bradford Cox(Deerhunter)、Jeff Mangum(Neutral Milk Hotel)这样的音乐人做比较,但他显然既没有Bradford Cox那么丰富的个人经历和神经质,也不像Jeff Mangum那样能写一手智慧和神秘的歌词。Jackson S有些作品显得支离破碎,比如《Never Ever》,与此同时有些作品又可以看出他的童趣。或许是《Any Way》这样可爱型的独立流行歌曲让人们将这位小朋友和Elephant 6联系在了一起。而《In the Sun》又很Atlas Sound范儿,特别简单真挚。此外《Doctor Mad》又多多少少盯鞋了起来,这一招也是很多人用过的,好比Scarling.。Scarling.虽说是噪音摇滚乐队不是盯鞋乐队但在迷幻气氛渲染上都更胜小朋友一筹。这么看来Jackson Scott真是一位模仿能力很出众、被众多大叔阿姨“熏陶”得很好的小朋友啊。他能否让自己不仅仅局限于勾起大家对其他音乐人的回忆,能否努力走出自己的道路,让自己变得更有特点起来呢?这将决定着他的未来。或许下一张专辑他会选择哪方面的尝试将会对他的未来起到比较关键的作用。
Badbadnotgood
生于:1991年至1993年 加拿大多伦多
专辑:《BBNG》 2011、《BBNG2》 2012、《III》 2014
推荐单曲:《CS60》、《Can’t Leave The Night》
钢琴手Matthew Tavares、鼓手Alex Sowinski和贝斯手Chester Hansen是仨来自加拿大的年轻小伙儿,他们在未满20岁的时候组建了Badbadnotgood。他们搭建了乐队官方网站,并通过只在网上提供免费下载,不提供任何实体专辑销售的方式以极低成本自行发行了头两张专辑《BBNG》和《BBNG2》。通过网络,他们开始被媒体关注。他们开始获得媒体评价和推荐,在SXSW上演出,一个忙碌的2013年之后,今年他们终于要发行装帧设计非常漂亮的实体专辑且真的要卖钱了,真正意义上的首张专辑诞生。借助这个机会他们还上了Bandcamp的Bandcamp Weekly,并且作为重点被推荐对象,接受了Bandcamp的采访。
小朋友对他们小小年纪坚持玩爵士的解释是,他们真的很喜欢爵士。这几个作品文案里充斥着颜文字的呆萌少年有着宽泛的音乐聆听口味,在网络时代,拓宽口味比过去要容易得多。他们从第一张专辑开始就在非常典型的爵士音乐基础上(比如《Improvised Jam》)混入Hip-hop等当下更为时髦的音乐元素,他们的创作让二者交融在一起。首张专辑的开头曲目《Based Is How You Feel Inside》其实是有些意外的,Hip-hop的节奏感和说唱的效果被一直坚持到结束。次年的《BBNG2》邀请到Luan Phung演奏吉他、Leland Whitty演奏萨克斯,丰富了乐器,一部分歌曲有着更明显的用爵士手法演出Hip-hop的味道,另一部分开始展现他们融合多元音乐元素的方向。今年的新专辑《III》已经走出了明显能听出爵士和Hip-hop混搭的那个状态,无疑有更多摇滚、氛围、电音的东西融入,而且更细致微妙。更准确地说,他们正在开始跳出将不同流派的标准模式放在一个锅子里乱炖的初级阶段,开始变得灵活自如,不受局限,这张《III》可以说有着很明显的飞跃。如果考虑到小朋友们的年纪尚小,真是大有前途。
Hayden Who
生于:1995年11月4日 加拿大多伦多
专辑:《Manner》 2012
推荐单曲:《Healing》、《Chariot》
今年尚不满20岁的加拿大少年Hayden Ginsberg化名Hayden Who自2012年以来已经发行了多张作品。他是本文中年纪最小的一位,作品却并不少。这是又一个有了电脑就能撸起袖子当DJ、就能在线免费发行专辑的案例。Hayden Who的音乐很难归类,他在纯器乐领域随意采用各种流派的元素,爵士、实验、氛围、电子,未成年就开始不停探索,做了两张Mixtape:《Candles》(2012)和《Blue》(2013),一张专辑《Manner》(2012),今年有发全新EP《Absent》,全新的创作,这些都是他的实验成果。
不过他最好的一张作品目前还是和澳大利亚音乐人Brad Harkan一起合作、并于今年发行的《Replacement Skin》。或许和前辈提携有关,这张合作完成的作品更丰富,变化更多,一个电子开头,越往后听变化越多,实验性越强,其中《Healing》和《Chariot》非常出彩。
Iceage
生于:1991年至1992年 丹麦哥本哈根
专辑:《New Brigade》 2011、《You’re Nothing》 2013
推荐单曲:《Interlude》
来自丹麦的四个小伙子2009年组建朋克乐队Iceage的时候年仅17岁。鼓手Dan Kjær Nielsen和吉他手Johan Suurballe Wieth出生于1991年,主唱Elias Bender Rønnenfelt和贝斯手Jakob Tvilling Pless出生于1992年。他们的音乐简单直接,是非常标准的朋克音乐,年轻人的音乐。他们在20岁左右发行的第一张专辑《New Brigade》Metacritic的媒体平均分超过85分,出色的表现让他们被独立大厂牌Matador发现并纳入旗下,两年后的第二张专辑依然好评如潮,已经连续两张专辑获得绝佳口碑。这几年朋克方面出色的乐队并不多,基本波澜不惊,他们并未见得多么出色,但也算是比较少有的后起之秀,不多的独苗了。
刊于《通俗歌曲》2014年5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