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剧:《天堂隔壁是疯人院》、《宝岛一村》、《怀疑》

继续昨天的,另外三个剧,分别是《天堂隔壁是疯人院》,《宝岛一村》,《怀疑》。

第2个,《天堂隔壁是疯人院》,导演尹铸胜,编剧喻荣军,12/7,周二,上海大剧院

先来一些参考资料吧。网上搜索到此次若干地区巡回演出的标配角色表:
顾 忌 / 杨 仁:沈磊
吴 所:杨溢
咪 咪 / 周文天:梅婷
里 白 / 贾 货:李传缨 杨皓宇
医 生 / 强 盗:何易
小 玲 / 博 士:刘春峰
李阿婆 / 小 丑:徐紫东
院 长:朱茵
小 强:吴晓敏
母 猫:艾玉麒 刘俊姝

豆瓣上的早期剧本

比较剧本发现,因为从小舞台转移到大舞台并豪华升级了一下,增加了很多演员,人均客串角色原本有三个的,现在都不大于两个,还有些人没有客串角色(事实上原剧本要表达的是每个演员代表一个精神病人,而每个精神病人在精神病院排练节目时参与了多个剧目的排演,饰演了多个角色。所以如若能把一人分饰多角明显地表现出来,或者在饰演戏中戏时适当保留精神病人原本的性格特点会比较好,毕竟精神病人不是技艺高超的演员吧?否则又如何表现出一人分饰多角的意义?根本不是人手不够的问题),另外纯粹为了活跃气氛,弄了些能翻跟头能跑能跳的疑似舞蹈演员串场。剧本也发生了较大改变,除了保留最经典的对话段落(里白对MJ)以及整体剧情外,“给力”之类新流行的词汇被插了进去,台词很新潮。结尾被彻底改掉,通过灯光舞美,把舞台渲染成了很有梦幻效果的天堂,显得很夸张。结果就是,一个典型的荒诞剧变成了时尚娱乐剧。有些地方超级搞笑,但剧情上进一步散乱。感觉就是有好句,但没好的整体故事。

至于所谓的内涵嘛……可以和《曼德勒庄园》作比较。拉斯·冯·提尔的剧本让人看到不顺应自然,盲目推翻奴隶制、不分青红皂白盲目推行民主制度(比如投票决定现在几点钟)的恶劣下场,并扩大化人的奴性和惯性。何谓批判?社会价值观认为正确的、舆论认为正确的、但事实上不正确的观点或做法,你跳出来反对,这是批判。调侃装B青年不是批判,是讽刺。有些地方领导的子女通关系上大学,有些中层干部溜须拍马,大家都知道这些事不好,你在舞台上模仿中层干部如何唯唯诺诺开会发言,大家一笑,说我们身边确实有这样的人!(实际说这话的人无法说出确切的人名)其效果和报纸上的讽刺漫画类似。此类讽刺进入大众娱乐,也就是无奈地博人一笑。并不能算揭露了什么社会问题,批判力度过小。宣传上说此剧很有内涵,此言差矣。

而所有夸张的服饰和复杂的舞美道具都不是话剧的核心。最后这就一纯娱乐事件。导演本身是演员,最后的装B演讲倒是很乐,他自己上不是挺好的嘛。

******

第三个,赖声川的《宝岛一村》,11/19,周五,东方艺术中心

7点多开始,11点结束,看完地铁都没有了。在这么长一段时间里,浓缩了眷村从无到有再到拆迁的全过程,堪称浓缩的台湾史。

又一次发现,赖声川很厉害。眷村这个命题作文难度太大。时间跨度大、历史事件多、话剧又有其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毕竟不是电视连续剧。这个题目之难写,就像要在奥运会开幕式上把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全部浓缩进去一样,几乎不可能,必须有巧妙的取舍。赖声川用三户眷村人家的故事串联整剧,以眷村老屋做背景,用流行乐暗示所处年代,前前后后,好不热闹。一点空话套话都没有,大时代全部由小事件来反映,故事说得清清楚楚,丝丝入扣。

但话说回来,赖声川毕竟不是杨德昌。杨德昌有深度,有批判意识。他的作品会思索社会怎么了,人又会往什么方向走。赖声川不会。《宝岛一村》没批判性可言,全部是温情与眷恋。表面上听着南腔北调的方言,看着嬉笑打闹,结婚、生子、出国、被拘留、儿女成家立业,普通人家的故事,很搞笑,全场大笑无数次。同时有许多煽情段落,让人忍不住落泪。这是赖声川的特点,朴实,有感情,很温馨。他擅长让你在哈哈大笑之余落泪。就像一部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热门电视剧,大家从中找到自身投影,感慨他人的一生,然后动个情。《宝岛一村》较为特殊的地方在于,故事较为复杂,多线交错前进。在后1/4处笑料少了,“人工”催泪桥段增多,导致我脑子里尽出现国内近现代长剧的画面,略有不适应。

最后批评一下,剧中方言说得太差了,上海话能说得上海人集体听不明白,也算达到一定境界。

*****

第4个,也是最后一个,原剧拿过很多奖的《怀疑》,8/6,周五,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怀疑》剧本相当好。所谓怀疑,即没有亲历,通过各种线索猜测事实真相。《怀疑》的故事发生在教会办的学校里,出场人物包括校长(老修女)、班主任(年轻的修女)、体育老师(神父)、学生他妈,共4人。核心当事人:疑似是GAY的黑人男学生(还是该教区唯一的一个黑人学生)从头到尾没有出现过。事件发生的经过也没有在舞台上展现。观众看到的就是三位神职人员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知的、捕风捉影的讯息互相猜疑、推断。最武断的人不一定最没道理,最正直的人可能只是道貌岸然,最无辜善良的人不一定没做错事。事件的真相直到最后都无从考证,处理结果也很模棱两可,看上去老修女的意愿达成了,神父被迫调离了该教区,但神父却是升职,对神父而言也是好事。对老修女而言,神父可以去其他教区继续“祸害”学生,故虽然实现了将其调离的愿望,但不一定是个好事。

现在的观众都比较开放,自然希望事实像神父说的那样,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希望老修女只是揣测,只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人,神父不是GAY,小男生不是GAY,没有任何令教会蒙羞的事情发生——即便发生了,现在看来也不算伤风败俗,体育老师和男学生你情我愿,没什么大惊小怪的。但支持老修女的证据不断出现,原本看似无辜的人越看越不无辜。或者只顾及自身利益,犹如学生母亲那样,不闻不问,知道儿子性取向有点问题,也知道儿子崇拜神父,却为了儿子能顺利毕业不被开除而不闻不问,坚决站在儿子这边,强力抵制老修女。

老修女呢,说是为了正义,要把猥亵男童的人开除出去。又或者,不是猥亵,而是真的两情相悦?当人自觉自愿地举起道德枷锁,将之悬于他人头上之时,他举起的是否真的是正义?或者,人的经验构筑的世界会将人与之所生活的真实世界隔断开来,而经验与真实之间充斥的就是怀疑?

我有点想起了《哥本哈根》。你能感觉到不确定性。你能感觉到自己处于两个世界的边缘,而不是是非都很明确的大众娱乐中心——越是娱乐大众的作品,越是用最简单的是非观念套故事,并真的屡试不爽。

完毕。

电梯回昨天的话剧:《曼德勒庄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