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上海双年展之主展场上海美术馆
2006年9月6日—11月5日,9:00—17:00,上海美术馆
第六节上海双年展“超设计”
首先感谢借我相机的小男。这回都是我拍的,可惜拍不好,而且后来没电了。。。
看上海双年展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每两年的一次大聚会。只有在双年展上上海美术馆才会充分利用场地,从人民公园、夹层到顶层,在每一个拐角,每一个不起眼的地方都可能发现一个展品,撞见新鲜。
本届双年展主题是超设计,较之上两次展览,故弄玄虚的作品少了,虽为“超”,却比影像生存有更多贴近生活的作品呈现,也有更多年轻化的作品,和我们都 熟悉的作品。比如一进美术馆最醒目的地方就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镇校之宝”——徐永甫和徐和生师徒做的中国古建筑模型。从文远楼(现在的通宵 教室)搬到红楼,又从红楼搬到清楼(同学们习惯叫青楼),现在又从清楼搬到了美术馆。作为爱校的好学生,在美术馆看到这四件建筑模型我好生激动。关于模型 本身我无需多言,中国古建筑之味绝对值得细品。有趣的是,在馆外还能看到一个现代化了的斗拱,它和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煞是扎眼。另一个运用到中国建筑的是 管怀宾的<迷城>。真不知他哪里找这么些老门来布这个阵。那些外国人在里面穿过,无不乐呵呵的。
下面开始我们的美术馆之旅。第一个要点是要随时留意四周。比如美术馆的楼梯。乍一看和平时不同,仔细一观察,原来这也是个展品。李立宏用青花瓷片营造 一个云梯的场面,使得亲爱的美术馆楼梯突然体现出了柔美、中国化的一面。登梯时顺便看看挂在楼梯旁边的巨大地图吧,比利时艺术家Luc Deleu的《VIP城市》也很意思。再比如售票处的显示各地日出时间的蓝色显示屏。排队售票时让好些人好奇这是什么东西,票价?走进一看不 过是时间,但又不是各地时间,居然是日出时间。另外还有一个安全出口。不过没上次那组安全出口来得有趣。这些有趣的东西如果真能长期装点美术馆那该多有意 思。场外特容易错过的是人民公园里的一棵树。树上盘踞着一堆塑料圆球状物体,使得整棵树让人惊愕。
第二个要点是不妨关心一下你的偶像。比如几米的120幅四季摆了整整一堵墙。几米迷们有福了。Julian Opie带着《This Is Shahnoza》来了。Blur的那套四人头像英式乐迷们都再熟悉不过。这回是一组裸体或者穿着比较少的女性,摆的姿势不乏某知名女艺人的招牌Pose。同样简洁的线条,简洁的用色,同样是Julian Opie的风格。奈良美智也来了。他的原画我有看过,没想到漫画也跑双年展来了,很有亲和力。对了,还能看到哈雷的改装,又一个意外。杨千的《面具》里有一张李宇春的画像。真是很年轻很向着年轻人的双年展。
奈良美智
《面具》
下面讲几个我觉得好玩的东西。Kristian Ryokan不容错过。我现在貌似很喜欢英国方面的东西,艺术方面也不例外。在美术馆能看到好几张Kristian Ryokan的油画。有法拉利的商标,刺眼的红,很纯很纯。有一排排很仔细画上去的汽车。更多是用纯色布满整个画布,只在一个角落里放上一个现代化的事 物,比如车。纯到不愿离开。查了资料,发现作者果然不老,只有三十岁。同样是车,Thomas Demand的《赛车》视觉冲击力要弱些,感情也要少些。同样来自英国的Michael Craig-Martin《Eye Test》显得比较不起眼,但我等恨透视力表的人看到这新一代视力表还是很喜欢的,简单,但很幽默。Beatriz Milhazes也是勾人回忆的好手。《牛奶糖》和《加利福尼亚糖》让我想到小时候藏着的那些糖纸了。美国人Pae White的两组油画也属此类平面作品中比较好玩的:两组油画是完全一样的。其中更漂亮的是《Green Cover》和《放大800%》。
Kristian Ryokan最后一张叫企鹅。
《Eye test》
《糖》
《Green Cover》
在众多装置里韩国人李宗浩的《2006月光奏鸣曲旅途与过客》吸引不少人驻足。玩具、投 影,宛若城市中大兴土木的热闹场景。果然人生如梦,不过儿戏。在展厅中间还有一个小小的阿童木被吊在游客眼前。搞笑的是,在这个展厅里我遇到光的遗迹中那位捕捉电子萤火虫的家伙了。我看着他拿着巨大捕虫网就知道他是干什么的了。没想到此人被保安拦住,一定要查工作证。我就是展览的一部分啊,查什么工作证, 我是展品不是工作人员!(拟台词,当时此人看着挺着急的,哈)同样糟糕的是标题RMR(Run Motherfucker Run)的《跑步机》也出了问题,愣是跑不起来。工作人员亲自上去跑啊跑也没用。《被提升的地面》也没布置好。另一个引目光无数 的是Gerda Steiner和Jorg Lenzlinger的《人造子宫》。据说两人在上海狂淘小物件甚至是一些废物,好不容易搭出这个美丽的庞然大物。粉红色液体满满盈盈,都溢出来了。生命力超旺盛。申凡的霓虹灯装置《山水——纪念黄宾虹》也超美。有一种幻化的,超现实的感觉。这是相机捕捉不下来的。
《月光奏鸣曲》
《人造子宫》
《山水》
《企鹅/飞机/火箭》(Maurizio Mochetti 意大利)又是另一种抓住相似形象的美。另,我看到极简主义的后继者了,来自德国。
也有不好玩的东西。比如一直倒过来的房子现在横过来了。踩在门上也算有点小小乐趣吧。义乌调查也还好。不乏此类关注中国现状的作品,没有理解上的难度。甚至听到东方红了。
《失语症的反应》 李容德 韩国
《印加的雾》 Armando Andrade Tudala 秘鲁
《义乌调查》 刘建华
《夜生活/新天地》 李小镜 Daniel Lee 美国
《上海玫瑰》 Alessandra Tesi 意大利
《眩》 王鲁炎
《无题》 Jorge Pardo 古巴/美国
其它比如《家》、《城市的机体》、《卜湳文明遗迹上海风华》……定能找到你觉得有趣的设计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