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幼年时,还是学生气

最近的不安分起因是某日翻看手机中的记事本,看到一年前的一些段落:

2009-06-10

悲观的人不被人待见。悲观的乐观主义者一样。

现在轮到我寻找改变之路了。

问题在于对他人付出的太少,越是自私越是收获得少,越是收获得少越是更加自私,最终与世界为敌。

2009-07-30

有一样东西人们羞于谈及,那就是“我”。

躺在草地上,把手插入潮湿的泥土。

没有自我的人。忙得思维停滞的人。不懂爱的人。关心工作胜过朋友的人。自私的人。

2009-07-31

被迫异化和主动分裂。双重生活。

———–

时间又过去一年,有什么变化呢?没有。时间久了便忘记了曾经的痛苦。回过头来还觉得当年的自己不够淡定。忘不了那份不淡定,所以有些不安分。近日看友人的《叶园听风》,顿觉很多事的决定权还是在我们自己手中。不言语不代表接受。注意自律,尊重别人的选择,也不多言说,求一份心安理得,却也怕长期默许会改变原本的想法,害怕慢慢我也会觉得这些人事倒也自然。虽懒得提及,心里其实是恐惧的。当我亲耳听到连一个约摸四、五岁的孩子都把求学和月收入等同起来的时候,我觉得这个社会冰冷得可怕。

母亲大人前日还提起,如果当年读经济,进银行,多好,也就安分了,没什么其他念想。可是,当你知道某些银行、某些政府部门、某些垄断企业拿纳税人的钱不当钱,明明不善经营却永远不会倒闭,你又出于什么样的目的,才会有勇气把你的简历寄给这样的企业?我不想责怪我的朋友们,我知道有些朋友情况还真是比较特殊,有些朋友做了许多实际的事情,也并未切实参与到空手套白狼、压榨别人以谋取私利的行列中。但如果我们都以那样的人为荣,这是很怪异的。如果我们干什么事之前都先用经济因素把自己框死,那是很遗憾的。如果人人都相信职业规划的鬼话,都紧张着步入社会的第一步是否迈好,担忧着每次跳槽是否带来足够的经验积累,莫不是从上班第一天就想到退休第一天,该是多么漫无目的、叫人欲哭无泪。

然我现在身处的行业也是一个见证疯狂的行业。比如最近几个月突然满目团购网。这跟一家烧饼铺火了,于是满街全卖起烧饼来是差不多的道理。做事的人被逼着在规定时间内做出东西来,没充足时间仔细寻思。抱怨吧,恶性竞争吧,不论结果如何,场面已经很无趣了。

最近发现田纳西•威廉斯说过,这世界已经疯了。敢情觉得世界疯掉的、或者预言世界末日已经来临的人绝不是一个两个。地球倒也继续转着,奇事。谁仁慈谁麻木不仁还不是清清楚楚。引某友人的三句话:

惑者迷走,而智者不惑。

当下的计划和安排正夺去人的理想和希望,使得心狂而欲壑难填。

人们很有方向感的在巨大的迷宫里徘徊,找不到出路却也没有什么差异。

有一次我略带兴奋地和一个朋友描绘起白墙的故事。她说我不该老想着很压抑的东西。也没啥。本是一个啥都不懂、啥都不会的人,纠缠着一些念头,其实不过那么回事。

但就是会常常地看不惯。比如今年某省中考卷上有道从小美人鱼引申出来的名著阅读题,“除《海的女儿》外,你还阅读过安徒生的哪一篇童话?请结合具体故事内容写出你的阅读感受。”近日我在豆瓣上看见一相册:“学弟学妹们批中考卷子时记录下的真相”,记录的就是小朋友们回答此题的答案。由于中考阅卷马虎早就是公开的事实,这方面暂且不谈。豆瓣选择和谐这个相册的理由也很明显,不深入探讨豆瓣的处世哲学。我感到奇怪的是,这题目出得多么强词夺理,必须写一篇安徒生的童话,如果有个小朋友喜欢格林兄弟却没怎么看过安徒生,那这5分就全扣了,这有意思么?没读过安徒生难道罪大恶极么?为什么题目不能改成:“你最喜欢的童话是哪篇?说说你为什么喜欢。”然后老师根据回答质量给分。另外,在卷子里生硬地提世博会本身就是很古怪的事。

不过,现在的小朋友中居然有这么多人不知道安徒生让我很是意外!有的人不知何故要把丑小鸭写成小丑鸭,那已经算好的了。居然从《一千零一夜》、《伊索寓言》、格林童话,到漫画《海贼王》,都有。有的明显写的是课本上的篇目,有的把《一千零一夜》的“夜”写成“页”——这明显是完全不知道《一千零一夜》为何物的表现,有的根本是乱编了个脑中模糊想到的童话故事,比如白雪公主与青蛙王子——小朋友们穿越了。因为并未看过,还必须胡乱编个阅读感受。比如要向某某人学习、发扬某某精神。空话、屁话、套话。

原来很多小朋友从来不读童话。原来很多小朋友从小睁眼说瞎话,就没有一个小朋友把格子留空,就没有一个小朋友在考卷上承认自己没看过安徒生。原来很多小朋友即便写出了安徒生的童话,读后感却在套公式,套公式居然还能得一部分分数。

小时候没有童年,没有梦想,不知道何为童话,少年时满口胡话,不为自己的文字和言语负责。我们就是这样被教育出来的。我不知道该庆幸还是该感到悲哀。看到小朋友缺失美德比看到成年人办事离谱更令人伤心。而且很多过来人会说,这事很正常,每年都这样,这事根本不算新闻点。一副见怪不怪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