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音 · 读书 · 观影

艺术中的哲学?

九间_

周二听了复旦哲学系老师张汝伦的讲座“艺术中的哲学”。张老师的主旨是消除在座对哲学的误解,对艺术的一部分误解,以及对艺术与哲学关系的误解。张老师的结论我理解为伟大的艺术作品都具有哲学性,伟大的艺术家都是哲学家,哲学指导生活,是艺术的核心之一。艺术与哲学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我基本同意张老师的看法。张老师看上去是很严肃的人,手机铃声、说话声都让他恼火不已。张老师也是很会自夸的人。他说他的一位学生曾说,二十年来直到上了张老师的课才知道什么是哲学,以前都给骗了。张老师还说同济有好几位老师曾是他的学生,又有好几位老师正在他手下攻读研究生。张老师可谓是老师中的老师,指明了众人前进的方向,理应令人仰慕不已。

艺术确实离不开哲学。我在这里斗胆再补充几点看法,主要涉及小说。

张老师不用PPT我很欣赏,但后段照着读的太多令我厌恶。又不是很复杂的数据,背不出来吗?

张老师举罗伯·格里耶的例子来说明小说中也包含哲学思想我认为不是最妥当。格里耶固然有其独特的哲学思想,但他更大的贡献是对小说结构、用词、叙述方法等小说技术的独特构思。对物化的执著更多原因是美学上的,审美上的。他对外部世界十分看重,抽出了小说中作者假扮的控制大局与场景切换的神秘人,在他设定的虚拟环境中力求真实地还原客观世界,同时包含了内部世界。他的小说是内敛的,哲学上的分析在他的小说中是隐含的,他几乎从不进行大段明显的哲学分析。有些作品也没有所谓中心思想和主旨,并不承担指导读者生活的任务。内涵都是别人另外推导和猜测、解读出来的,而且我们不得不把比较多的时间放在读懂和理解他的表现手法上。他并没有要把我们引向哲学问题的思索中,其小说的美学价值远大于哲学价值。张老师大可以举一些有重要哲学价值的作品来作为范例,这样的作品其实相当之多。

张老师认为哲学是追求真,固然不错。艺术家也追求真,于是艺术中就包含了哲学,伟大的艺术家就是哲学家,伟大的艺术作品就是哲学性的。这个逻辑就是说,凡是追求真的形式就是属于哲学范畴。

这个逻辑一直让我恼火不已。哲学家很自信。小说家一思考人是什么,人如何获得幸福便也成了哲学家。人能认识什么?人能做什么?人能希望什么?这些只能由哲学家来解决,别人考虑这个问题而且考虑得不错就必须被拉进哲学家行列,不然就称不上是伟大。

把对各种问题的思考强行分入各个学科加以分类是人类愚蠢的伟大发明之一。

张老师用米兰·昆德拉的话来说明也不是很妥。昆德拉向来说小说好话,他说哲学说政治说音乐,归根到底是说小说的好话。于是昆德拉是小说家而不是哲学家。他从来没仰慕过哲学家。不过就算用昆德拉的作品来做例子说明哲学对于小说的作用、小说中包含哲学也比用格里耶的好,但是张老师只是摘用了昆德拉的一些话。

小说家要研究小说技巧,哲学家要研究推理的逻辑性和严谨性。小说家要洞察世界,发现问题或者根本不发现问题仅仅展现问题,引起读者思考。而哲学家要归根刨底找原因。虽然找不出原因但试图去归纳概括。小说家要考虑人生问题,也要描绘情感。

现在的哲学研究者在脱离了数学等学科后走上了更纯粹的道路,但是他们突然发现自己没有科学研究体验和生活体验后抽象来抽象去说不清问题。但此时小说等艺术形式却更吸引人,同时居然更超前,更能把问题说清楚。小说家的敏感性不落于哲学家。哲学的尴尬标志着它的死亡。一个研究最本质问题的学科应该人人重视才对。

有一点很成问题,就是伟大的艺术家并不一定都是伟大的哲学家。我以为能把人类真实情感表现出来的作品也有可能成为伟大的艺术作品,不一定非要思考哲学问题。没有思考哲学问题却引人思考的也不能算小说本身在思考,这样的作品伟大但并不是由于内涵了哲学,而是由于表现了某些感触和情怀,能引起共鸣。把哲学问题硬套到艺术作品上并不好,有些作者可能自己也没有系统分析过,我们有了延伸思考是小说的功劳但并不是小说在延伸思考。张老师引了加缪的话,伟大的小说家同时都是伟大的哲学家。加缪自己是哲学家,他固然会这么说。更加关键的,其它艺术形式呢?音乐呢?

如果能让人思考到人生问题或者豁然开朗的都是哲学性的艺术作品那什么才是艺术的特质呢?

张老师承认哲学已死。他也承认艺术已死。不过他说这是现代艺术搞笑、商业的原因。伟大的艺术比如莎士比亚的作品是不会死的。那如果某富丽堂皇的剧院里在做纯商业的莎士比亚剧目演出呢?如果莎士比亚的重要台词在中小学生中像唐诗宋词一样被强行背诵呢?精神不死。形式上什么东西都死亡了。无论哲学、艺术还是小说。有所区别的是,今天,艺术显得更有活力些。

P.S.

11月11日光棍节我拿到了关于这次讲座的通讯稿,里面写到“他的演讲铿锵有力,热情洋溢;他的言语内涵深刻,却朴实易懂。”、“……使到场的同学都豁然开朗。会后,同学们还久久沉浸在讲座给他们带去的思考中。”、“同学们纷纷表示:……为同学们的心灵打开了一扇窗,使他们受益匪浅。”我没有责怪写通讯稿的这位同学的意思,她也很不容易,我能体谅。实际上现场睡着的人不少,讲完也没有提问这个环节。

我和这位喜欢劳伦斯和托马斯曼的老师确实没有什么交集。但我并不责怪任何人。我就是觉得这件事很荒谬。而且很多事情都是荒谬的。比如陈良宇一直被媒体捧着,而出事后突然关于他的好话全都消失了,都删了。媒体还不如人们口口相传的小道新闻来得准确。如果都可以一删了事,那之前赶稿子的那些人那些领导的工作对社会有什么贡献?都是吃干饭的么?我们需要适当的谎言吗?叶辛完蛋以后余华又爆抄袭事件。全国作协主席11月13日才正式选出来。而巴金已经去世很久啦,他老人家躺在床上有气无力的时候就可以换人了嘛。作协确实是个行政机关,招安用的。

反正什么都可以删除,无所谓的。反正形式都死了,没关系的。拼死拼活的事自有人会不计报酬去做的。

分享 twitter/ facebook/ 复制链接
Your link has expired
Success! Check your email for magic link to sign-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