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rs von Trier常规造型之一
1991年拍完《欧洲》时的Lars von Trier,常规造型之二
在《欧洲》中,Lars von Trier有机会塑造了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类型:一个坏坏的家伙,一个小角色。
(以上是我自己截的图,欢迎大家去买套装)
EUROPE TRILOGY 欧洲三部曲 导演亲自策划的限量珍藏版已于2006年推出
ELEMENT OF CRIME / 犯罪元素 1984 / 100MIN
EPIDEMIC / 瘟疫 1986 / 102MIN
EUROPA / 欧洲 1991
拉斯·冯·提尔是科班出生的奇才。如果你只看过他的良心三部曲肯定想象不到他的欧洲三部曲会拍成什么样子。诚然,欧洲三部曲里包含了他日后电影作品中的很多元素,很多当年拍欧洲三部曲的合作者都和他继续合作过,重形式这一特点在当年就初露端倪,尤其《瘟疫》的拍摄风格、资金控制能力和演员驾驭能力成为日后反传统的Dogme95的铺垫。《欧洲》中对老电影效果的创新式运用,《犯罪元素》对各种摄影技术、镜头运用方式的穷尽,充分展现了这是一个相当恐怖的画面感相当好的导演。对他而言,没什么做不到的,剩下的就只是如何再弄出点花样来。
按时间顺序,我们先来看看《犯罪元素》。这是拉斯·冯·提尔第一部片子。耗资巨大。剧本是他参与写的,这位狂人除了在技术上无可挑剔——不仅个人能力强而且有一个从摄影到道具都十分优秀的技术团队,同时这位狂人是个异常优秀的编剧,认真仔细,思维活跃。一位探员回到故土按照导师的书去破一起连环分尸案,很纠结。可惜的是剧情推进相当缓慢,节奏控制得不是很好。画面的挑衅程度、镜头和布景上的魅力和乐子超过侦探故事本身。导演意思是向老式的侦探片子致敬,这种自负的模仿让人头晕。对此片的主要印象是一片红色。全是红色,从头到尾,偶尔有几处物体是其它颜色,作为点缀。红色的泥土,红色的动物尸体——由于死尸不够多,他们还对动物死尸进行分尸,使其看上去数量多一些,真是够恶心的。
另一个重要元素是水。到处都是水。水以各种形态存在,以各种方式流动。导师用塑料罩住头,对着一个盛着液体的脸盆;法医助手躺在医用废品上,电话铃响起,电话上方在漏水;一群光头从脚手架上向湖中跳水,然后待在湖里,一个个探出头,一个平摇,很棒的场景;主人公躺在木板上漂浮在水上;破败的妓院,里面的黄种妓女、歌谣、铁丝网,以及潮湿闷热的环境;所有汗淋淋的人;地下室还有那些划船的镜头;一开始母体中的景象,等等。整部片子就在一片红色的潮湿空气中混混沌沌地开始,然后结束。
情节很无趣,但是拍得富有张力——也有可能是剧本本来很有趣,但是导演过于关注其它东西忽视了整体节奏,随时可以停下来精心雕琢一番,有了亮点但整体性欠缺。比如镜头贴着地面往下移,眼前都是泥土什么的,突然一斜,立即出现落差,原来刚才的“地面”是十几层高楼的楼顶。小女孩破窗那段控制得也很好,紧张情绪都做到位了。另外一处一丝不挂的女人破窗也处理得很好……
《瘟疫》要比《犯罪元素》来得好。尤其是最后通灵的那段,So Great!难以想象!他们是怎么做到的?里面居然还有即兴演出的成份!天那,这是我看到过最逼真的通灵场面,全片没有再现瘟疫爆发的恐怖场面,但是就凭她的撕声力竭和最后瘟疫蔓延到现实中这一令人震惊的对换,足见其恐怖程度!
通过《瘟疫》可见导演变得越来越有想法,越来越能控制全局和演员了。有一些自然的成分,比如一开始司机那段。黑人司机本人开不来车,本来想装装样子,没想到一启动就向后退,然后他狂笑不止。这是真的狂笑不止,不然不会有这么逼真的效果。片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处,纪录片的风格使得人物逼真可信。需要说明的是,这还是一部超低成本的片子,导演为了打赌才拍的。被誉为是丹麦电影史上地下电影杰作。拉斯·冯·提尔和他的朋友都在片中饰演自己——他笑起来真的太迷人了,好英俊。
片子好玩的地方不单是某些细节十分真实。真正好玩的地方在于这样一个循环:一部拉斯·冯·提尔拍的叫做《瘟疫》的片子讲述的故事是一个叫做拉斯·冯· 提尔的导演拍《瘟疫》这部片子的过程。这个拍摄过程反过来就是《瘟疫》这部片子的主体,而不是哪一场历史上著名的瘟疫银幕再现。而写了半天,《瘟疫》是没有剧本的,只有骨架,12页。片中拉斯·冯·提尔设定的情节只是构思而已,并没有真的照此拍成一部叫《瘟疫》的影片。而那段情节实际上是非常有意思的。比如让医生掌管国家的那段,什么麻醉科、外科、妇科……各科医生直接被任命为教育部长、国防部长等职务。我们的传染病科大夫被任命为文化部长——导演真会自嘲啊,演戏中戏还要做一回文化部长。但是他拒绝了。这些戏中戏作为构思都是不完全的,甚至超现实的。比如想到让他的护士女友感染后没死透就被埋葬,此时那个埋在土里的棺材侧面图相当假,甚至有一根草从棺材里划出半身,企图滑到泥土中去。演员的演出也很假。所谓异常真实遇到异常虚假的学院派,效果奇特。
片中核心的一句话是:好的电影应该是鞋子里的一块石头。他很喜欢这句话,于是用在片中了。这也可以预见到他日后反学院派、反科技、反传统的风格。这个人真的可以把很多元素玩都玩弄得很出色。
《欧洲》是欧洲三部曲中最好看的一部。好看主要指的是情节紧凑,可看性更强,内容上包括欧洲传统的青年独自闯荡异国,德国战后反纳粹运动,枪击事件,自杀,盯梢,扣人质,还有桥上炸火车。这是一部有反思力度的片子。前两部也在反思,但到了《欧洲》,就把事情都挑明了。《欧洲》讲的是一个年轻人独自来到德国投靠叔叔,叔叔给他找了一份头等车厢服务员的差使——不妨回忆一下,《美国》讲的是一个年轻人独自来到美国投靠叔叔,在试用期期间他经历了从充满理想到失望绝望的转变,最后惨死的故事。片中不少形式上有新意同时充满寓意的桥段,比如《欧洲》中男女主人公在桌子底下接吻,然后在巨型德国全国火车模型上做爱,深为纳粹分子的铁路老板女儿压断了铁轨,一节列车在断轨处出轨,她还拨了一下,这也暗示了最后火车在桥上爆炸,坠入湖中的结局。再比如铁路老板在浴缸里自割数刀自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也割了脸,然后血混着热水形成的血水涌出浴室,此时一个破墙的俯视镜头,全景黑白,除了血鲜红,绝佳的处理。还有上鞋油要在鞋底划一道粉笔印的规定,一位乘客居然拿着上了鞋油的鞋子满车找服务员,原来上没上鞋油乘客是看不出来的,他们只看有没有粉笔印,在处理炸火车和纳粹余党这种大案要案的同时导演还不忘讽刺一下形式主义,还有服务员面试的过程,分秒不差的铺床过程和一丝不苟的作风,看上去都是那么可笑,没有帽子就不是称职的服务员是另一条古怪的规定,但头包白布怎么看怎么像中国东北农民,太诡异了。两辆并行行驶的火车,男女主人公分别在一部火车上,隔着铁栏杆对话那段也非常不可思议。
最为震撼的是最后火车爆炸那段。拍得太美了。此时放置一次炸弹但又挽救一次爆炸的男主人公已经崩溃,端着冲锋枪走到自己的房间,推推窗推不开,然后坐下,掀开定时器上的白布,突然拉了一个远景,我们看到火车爆炸了,然后拉了近景,男主人公在水中挣扎,门朝下,有栏杆的窗朝上,水还没有没过窗。他推动铁栏杆,但是推不动,他企图逃出斗室,栏杆上躺着一个男孩的死尸,死尸脸朝着他,突然一个从上往下的镜头,男孩的父亲抱着男孩走开。然后回到主角的视角,主角憋住呼吸,冲入水中企图开门,但是房间门在水压作用下根本打不开。十秒的挣扎,然后死亡。死后门反而开了,他随水漂动,异常宁静美丽的湖面,湖面上波光粼粼。耳边是贯穿全片的英文旁白。这是个用“你”来称呼主角的具有强烈控制欲和独占性的旁白,最后那几句还押韵。
不得不提的是全片完美的画面。片子黑白基调,某几个关键性人物和物体才会带上颜色,画面是层层叠加产生的,就像黑白老片子中远景,近景,主角需要叠加一样,不过当时是条件不好,山山水水需要绘制,需要“造假”,从而产生了前后层次。但拉斯·冯·提尔做出的效果类老电影却和老电影完全不同,故意造成了像漫画一样的前后层次,而且拼接得分毫不差,有一场主人公走路仿佛平移,景物穿插,就像《日出》里在街上男女主人公憧憬未来那场一般,明明很生硬的事情,但是倒也很自然。
总之是形式主义的集大成者。而那个由铁路为代表的破败德国,那个再由德国为代表的老朽欧洲,在莫名其妙的形式包裹下和不真诚的互相猜疑互相排挤中被一颗炸弹象征性地炸毁,毁于一旦然后恢复平静。盲目乐观招惹祸端,再也不要在欺骗、讹诈和权利争夺中争取位置了,安静地长眠于水下吧——最后还是水,无处不在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