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音 · 读书 · 观影

向日葵

九间_

  《向日葵》由张扬导演,孙海英和陈冲主演,讲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到现今四十余年间北京一对父子之间的故事。今年十月正式在全国上映。在国外已获了些奖,口碑不错,票房却异常惨淡,有些地区一天就下档了。

  两三周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家门口超市里发现了《向日葵》的正版DVD。我平时不怎么关心国内电影,至今仍不知道为什么买下这部片子。

  在我看来这部片子仿佛是张晓刚《记忆与失忆》系列最好的注脚。张晓刚的这个系列我在2004年上海第五届双年展“影像生存”上看到过,今年多伦路美术馆又展出过两幅:《记忆与失忆1》、《记忆与失忆2》。在46届威尼斯双年展等展览中也展出过,可谓频频露面。一直感慨于作品中人物茫然的眼神和冷峻的环境。用词可能很不准确,无论如何他的这个系列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一直挥之不去,可我总感觉不能很好地理解作品。《向日葵》给出了一个解释。

  所谓记忆与失忆是我们时代的记忆与失忆,是家庭的记忆与失忆,是个人的记忆与失忆。父亲一直避儿子完成他没有完成的心愿,做个画家。儿子很反叛,挣扎着摆脱父亲强有力的手,却一直没有成功。当父亲不再有力的时候,儿子已经圆了父亲的心愿,成了知名画家。在一次儿子的画展上父亲看到了儿子在画完前始终不让他看的作品,也就是张晓刚的《记忆与失忆》系列油画。这个时候我发现原本泛指中国家庭的所有表情一样的人物仿佛都是对片中家庭的描绘。有父亲的形象,有儿子以及母亲的,横跨四十年。尤其一张儿子长大后的头像是没有脸的。父亲已经完全不能理解他的儿子了。

  张晓刚的画一出现,我就不争气地落泪了。这是画给中国普通人的作品。画面和我们的生活一样满是无奈。单调而无个性。时代捉弄了多少父亲,而又让他们的独子承担起多大的压力。这远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片子企图讨论我们的社会和我们的亲情关系,虽然儿子起先不理解父亲后来逐渐理解两人合好的故事早就拍滥了,但有中国背景的此类片子仍然不是很多,讲述手被废掉的画家及其画家儿子故事的更是几乎没有。张扬有这个想法相当好。不知大家还记得张扬过去导的《洗澡》么,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带着淡淡的忧伤,时代变迁下北京普通家庭的变故,很有中国味道。《向日葵》有相似的地方。在摄影上叙事上都中规中矩,尽力通过细节感动人,表现人物。虽然有些细节还可以改得更好一些。比如儿子卖贺卡那段。如果突出一下卖的是自己画的贺卡就更贴切了。我一个和片中人同时代学美术的老师当年卖的就是自己做的贺卡,成本低,又方便,一个圣诞的收入换了一台相机。片子收尾处父亲的离去等安排不够有力。其实片中不够撑得住的地方还有好几处,想来让我震撼的主要就是张晓刚的油画了。

  话又说回来,虽然不是一部值得强力推荐的片子,该片和我往常的口味有很大差距,但不失为一部近期最值得关注的国产片。这样一部如此贴近百姓,反映普通人生活的片子在国内如此不受欢迎让我始料不及。

分享 twitter/ facebook/ 复制链接
Your link has expired
Success! Check your email for magic link to sign-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