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摄影与影像时代
“和谐的魅力”创意摄影大奖赛国际评委点评与“创意摄影与影像时代”东方讲坛公益讲座
出席评委:(按座位顺序)王小慧、Prof.Dr.Peter Weiermair、Barbara London、Prof.Adrienne Goehler、陆蓉之、Prof.Mark Gisbourne 点击这里看评委们的详细介绍,王小慧的网站:www.xiaohuiwang.com.cn
时间:2005年8月12日下午三点半
地点:上海美术馆四楼演讲厅
十分遗憾同行的同学居然忘带相机,于是只能发回文字报道。三项内容,先是对“和谐的魅力”创意摄影大奖赛做总结,点评一下得奖作品。然后是由Mark Gisbourne教授以两位艺术家的摄影作品为例做演讲。最后是自由提问。之前一点半在新浪有个在线交流活动,三点半准时开始。原定五点结束,最后拖到将近五点半。
虽然同是同济人,她也时常回学校,并在2003年成立了同济大学王小慧艺术工作场,不过这还是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看到王小慧。发现她比照片上漂亮很多,而且人很和气。作为主持在别人讲话的空档还插话给一位老伯伯安排座位。一位拿到特别奖的十岁小朋友她更是喜欢的不得了,几次叫他站起来,还和评委们一一握手。开场前还聊到女权主义者Adrienne Goehler因为得奖的女性太少而生气要重新评选的事。介绍Mark时说他的简历最短也要30页纸。亲切而且能调动气氛。本来我还略有困惑,但这么一来关于她的很多事就不难理解了。
还得先介绍一下台下的听众。由于是对公众开放,所以什么人都有。除了这次比赛的得奖者、嘉宾和工作人员外,拿票进来的人中既有五、六岁的小朋友,也有白发苍苍的老爷爷,老奶奶。有衣冠不整的人,手机乱响的人,由于人满为患,有些人没素质到挡在走廊里而不是站在最后,部分人好不容易才被赶掉。一位来自我校王小慧艺术工作场的工作人员遮住别人视线还理直气壮。当然也有专业人士,甚至教授在。当然大部分是正空着没事干的年轻学生。有些人根本不知道这次比赛,有些是为了看心中偶像王小慧来的,有些什么都不知道是被朋友拉过来的,总之什么样的都有。网上预约或许往往会产生这种效果。这么热闹的景象给后面的演讲做了很好的铺垫,有些摄像师的镜头专门对准观众席真是很正确的做法。
回到台上。有国际评委在主要语言当然是英语。王小慧和来自柏林的Adrienne还会另外用德语交流。本来是有翻译的,但从一开始就被陆蓉之抢去了翻译的工作。客气地说王老师所谓的天才艺术家在翻译方面水平有待提高。第一个发言的是Peter,她翻Peter是逐词翻的,意大利波罗尼亚现代美术馆馆长Peter Weiermair教授英语其实说的很慢很清楚,但这么一来破句厉害。立即被王小慧制止住,要求逐句翻译。细节我就不罗列了。最糟糕的是对评论家、艺术史学家Mark Gisbourne教授的翻译。由于Mark学过哲学,而看得出来陆蓉之对西方哲学几乎是个盲点,所以这下就有趣了。比如Mark说我们倒浴缸里的水不能把在浴缸里洗澡的孩子一起倒掉。这个比喻陆女士硬是不明白,反复询问,Adrienne甚至用德语替Mark又解释一遍。坐我身后一位比我大几岁的男士已经气得冒烟了,不停唠叨他的翻译,然后对陆女士露出奇怪的表情。说实话,这位男士的翻译比陆女士到位很多。再比如Mark评论一位摄影家拍摄自己身体的作品不是关于his body,而是A BODY。也就是说拍出来的身体已经不是特指,而是泛指的身体。这些你认不出的body’s body已经具有了更广泛的意义。陆女士的翻译是这些身体是一个身体。等于什么也没说。诸如此类。在台湾受教育的陆女士自告奋勇当翻译热情自然可嘉,她自己主动承认难度大翻不好的坦率性格也值得表扬。就是不明白放着翻译为什么不用?只是偶尔救救场?
这倒好,亲眼目睹一下文化冲突也满有意思的。场下有人不懂英语,像操上海话的五岁小女孩我就不信她都明白。于是会有许多误读,这从后来的提问也可以看出来。有些问题真是多问掉的。有些字眼直接导致了理解上的偏差。比如对国内摄影的印象用了天真一词来形容。就有人会想到幼稚一类。实际上是指我们的拍摄比较直接,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有人问到国内天真的拍摄和国外用五年来爆光出来的效果到底有什么不同。这些照片看都看到了,她不能自己体会?为什么一定要别人给文字解答?那系列长年爆光出来的精心设计的作品真是可以看上几十遍。不单单是有着太阳多年来的轨迹这一点,作品里可以看到空间,也可以看到时间。有更多层次,回味无穷。据说画面里待的时间不够长的事物都不会入画,比如人和车。这决不是一个简单的场景一次可以达到的效果。作品是用来看的,不是用来解释的。更何况像这样差距显而易见的作品。再比如台上提到了我们看艺术品要Look at,not look for。一位听得懂英语的同龄人也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Look For不是寻找么?这和看有什么关系?所以有些明白的人急得双脚跳也可以理解。这时候我就很想damejaleo,有他在能帮我翻德语,而且纽约当代美术馆主策展人Barbara London口音重,我不习惯。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上大一位教授。一位老人家,先是手举得特高,第二次甚至没叫到他就先主动站起来要提问。实际上是推荐上大如何如何好,王小慧老师在上大的一次演讲他如何如何记忆犹新,这些国际评委如何如何讲得好,让这些人有空上上大演讲去。随后一位美丽的上大学生主动要用英语提问。好在被王小慧老师驳回。下面有的听众听得已经够乱的了,她还添乱。最后一句大家应该不说也猜得到,关于上大如何如何好,如何如何欢迎大家来演讲。真是很会做广告,已经超时还不依不饶,我算服了。
最后提一下演讲真正的主旨:欣赏摄影作品我们主要看的是作品本身。而不是其它什么逐根刨地的东西。比如这次获奖的《福临门》,拍的都是最普通的信箱。这让我想到曾看到的一系列德国门牌号码,一位德国人来中国拍的一系列破椅子等。表现的是物本身。这好像是现在满流行的看法。我认为针对作品本身不仅仅适用于摄影,也适用于其他艺术领域比如绘画等。作品其实就包涵了所有作者想要传达的东西。这需要观者去体会。观者能够感受的话才算共同完成了一件作品。之后比较主要的是谈到中国摄影和国外摄影的区别。我们免去了结构主义等国外必修的东西,更有故事性,更有隐喻在里面。现场就故事性又讨论了一下,而这个至少在八十年代应该就已经有人讨论过了。其它内容有些琐碎。比如有人问黑白照片是不是比彩色的更好。维姆·文德斯说得好,黑白照片里包涵色彩,彩色照片里包涵黑白。实际上回忆一下你看黑白照片的震撼,答案就明了了。
本土之路――20世纪三代中国油画家馆藏作品
演讲开始前我顺便看了本土之路的展览。另一个展览没来得及看。美术馆正在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大型展览布展,不断有作品搬上搬下。估计这是下半年比较重要的展览吧。
最后感谢一下主办方提供这样一次机会。还是有收获的。另外晚饭在咖哩工房吃的,以前没注意到工房开到这里来了,很美味。福州路上的思考乐重新开张,一点都没变,除了名字改成大众书局。浦东正大里面也一切正常了起来,名字是大众思考乐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