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很无聊,我们很焦虑

《他们很无聊,我们很焦虑》。广西师范2004年5月第一版,结集的是蔣原伦主编的《今日先锋》上的文章。奇怪此书出版到现在我居然一直没买到过,大概是当年我正闭关的缘故。

他们很无聊,我们很焦虑。黑底黑体字。标题很扎眼,文章很有趣。

一方面能看到很本色的写作,比如郑大圣、胡吗个,有什么写什么,有些嘲人写出的句子也自然有可乐之处。真实的生活本身很艰辛,胡吗个早先出专辑的路就不好走,条件差啊,一个人在房间里倒腾。他倒是自娱自乐的很。张元提到自己亲身体验的六车连环相撞事件还自称是小事故。事后几位司机还时常聚一聚,互相聊聊赔钱的人怎样省钱,受害者怎样多捞钱。甚至是反复的讨论自己的伤疤和创伤。这么一来故事就开始变得有意思起来,零零散散,东拉西扯,多次拯救了亢奋过头日日不睡后在课堂上昏昏入睡的我。

另一方面,很大一部分是“忧国忧民”的艺术家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担心。更让人无奈的是两年多甚至更久以前的一些社会问题至今仍在继续,只见这些年毫无改观的意思。比如对老建筑的破坏。我上周去北京,火车上的口哈是崭新的北京。但是我看到的是个翻新的北京。新应该不是新在刷墙和推倒四合院重建大楼上的,人民大会堂后面那个蛋就很是突兀。完全可以把超市的布局调整一下,不要那么乱,完全激不起购物兴致;站牌和表示应该更清晰,更大;换乘站应该尽力减少,不要再用撕票的方式了;公交车八九点钟就没有了,太早;很难找便利店更是一大硬伤;打车难也就算了,居然碰巧让我遇到黑心出租车……诸如此类。

行业关系,有好几篇文章都涉及了艺术在中国当代的发展前景和现状。现状确实令人堪忧。我们没能拿出更多有力的作品,有良知的艺术家数量也太少。整个社会的风气是朝着更好的物质生活而去,仅此而已,城市的结构变了,城市本身的特色变得模糊——尤为严重的首当其冲之一就是上海,上海向着国际化大都市努力,其实也就是向着没有个性的国际家园而努力。而在当今中国搞艺术的人又该如何去做如何去体验?时代给予我们的到底是什么?坐在家里剪纸乐似神仙的农村妇女是不是反而更接近艺术?讨论那些空洞的主题是不是还没有讨论小区里的排污方式来的有意义?

很多的问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相当多的人提到了卡夫卡。为什么是卡夫卡而不是别的什么人如此受到大家的追捧?于坚说“乔伊斯乃是都柏林的土地测量员,他真的为了小说的准确性而测量都柏林市的河流。卡夫卡测量的是布拉格。特殊的是测量者的尺子,在乔伊斯那里,测量工具是用尤利西斯的肋骨制作的。而在卡夫卡,任何测量都是与一座城堡面积有关。”卡夫卡测量的布拉格更多的是卡夫卡的布拉格。卡夫卡能看到很多自己周围的琐事,是真正进入生活的。但同时像高庄所说的那样:“写作,即使只是作为生活一部分的写作,也带来了双重身份、双重的生活。从白日的生活后退,进入黑夜,进入地狱,以便达到天堂。而文学的天堂正是一个失去的天堂,它以失去的另一重生活作为代价。被大部分人等同常规的,是人恰恰认为距人的本质最远。”恰恰在某种程度上说是远离生活的。

我并不喜欢残雪写的关于卡夫卡的那些文字(该书中也有残雪的文章),我喜欢听卡夫卡自己讲,并没什么大不了的,并不是那么高深不可接近的。当然,纳博科夫的评论还是很有趣的。

二十几篇文章中,推荐看一下于坚的《棕皮手记》。其次是吴宪的《随笔四则》。 另有一册白皮的先锋对话《我们已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