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音 · 读书 · 观影

《黑暗时代的人们》读书笔记(二):真理和友爱

九间_

那些似曾相识的人们
——《黑暗时代的人们》读书笔记(二):真理和友爱

阿伦特这本集子的第一篇,题为《论黑暗时代的人性:思考莱辛》。本文不同于上一篇,本文与阿伦特的原文没什么大关系,突然想到的东西,都是扯淡。

任何学说无论它得到了多么令人信服的证明,它是否值得人们为之牺牲诸如两个人之间独一性的友爱呢。

莱辛的“自身思考”让我反思了我的许多错误思考方式,有些困惑之所以成为困惑,都是由于思考者本身没有站在合适的立场用更合适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造成的。阿伦特的这篇思考莱辛涉及多个主题,好几个都让我想了很多,却都没想明白。其中最困惑的就是上述这段引文。

我过去翻来覆去地对这个问题有过很多解释。年少无知时一直渴望成功,对接近真理,取得一定的成就神往无比。即便解决的不是学术问题,而是课堂上一道简 单的物理题,或者仅仅是脑子里蹦出来的一个独创小想法都能带来巨大满足感。我可以为了参加一个活动,讨论一个议题而放弃和远道而来的朋友碰面叙旧。

有一次我因为公事冷落了一位好友。很不祥,当天自行车钥匙就断在了车锁里,只好换一把锁。那把黑心锁不出两周从头锈到尾,要用肥皂反复擦拭用水反复冲洗才能打开。这件事成了我脑子里的长期房客,让我至今很不好受。

两人之间的关系很脆弱,不好处理,总是有很多干扰,不像一加一这么简单。但真理是桩靠不住的事。在追求升华的过程中我不断发现自己有么不可理喻,不断问自己:

如果你一直抱定一个理想并决定为之献身,那你会不会已经被理想束缚住了?

如果你一直执着于两人之间的感情,你有没有想过友爱和博爱的定义?是不是应该像基督教宣传的那样爱每一位邻人?众人对耶稣的爱不是友爱,耶稣受人崇 拜,他和众人之间是不平等的。是不是应该抛弃博爱的这种冰冷的高高在上的爱人方式?是不是应该为了寻找那段真正刻骨铭心的友爱而抛弃一切?值不值得用生命 作赌注?那你又怎么知道这个人正是你所要找的人?对方是不是也爱你?只追求付出的价值观会不会给自己带来许多破碎的回忆?那些不连续的空间是不是需要磁盘 清理?

有些人为爱而活,有些人致力于发现真理,有些人热衷于改造世界。结果一旦落空都有可能后悔叹息。

我对我现在的状况不能满意,因为不能全身心地去爱。一个月没回家,五一回家见到母亲,她问我,从什么时候起我们之间无话可谈了?

我立即感到我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失败者。我知道失败者的气质一直伴随着我,但这回从母亲口中捕捉到这种语气还是让我大为受惊。毕竟这是一直支持我,一直站在我这边的母亲。她现在表示,不再有人站在她那一边了,不再了,我也不例外。

但是为何要把我排除在外呢?因为我不和她分享悲伤吗?因为我知道很多她不知道的事情而她知道很多我所不知道得事情所以她有距离感了吗?她说我现在没有 耐心。比如她问及电脑上的问题,我说得专业一点她说不明白,我打个比方她就说明白了,但下次还是不知道。比如她让我穿一件什么衣服,我不同意她就说现在要 和我沟通很难,我说同意她又说我不过是嘴上说说,即便穿到学校也马上脱掉。我该怎么做呢?无论怎么做,今天的我都不会是昨天的我了。当下的爱如何永恒?

我不相信有幸福的婚姻,也不相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一直保持得很好。必定有波折。宏观上和一群人保持良好关系倒是有可能。这和不相信有真正确凿的真 理存在是一个道理。我现在也不相信我的文字。那我是怀疑论者么?恐怕不完全是。我相信某些人的文字,某些人的画。但是我又是如何知道对方是真诚的呢?难道 不是因为其态度为我所接受吗?

我的主观世界决定了我眼中的客观世界是什么样子,而那个客观世界引导着我的主观世界。更多见的,我的主观世界被别人的主观世界所牵引,而不是我身处的小世界。

我喜欢有活力的人,坚定理想的人,具有某些已经十分罕见的特殊生活态度的人。他们是明灯。

最后用莱辛的话收尾:我没有义务来解决我所造成的困难。或许我的观念总是有些不太连贯,甚至显得彼此矛盾,但只要读者在它们中能发现一些刺激他们自己思考的材料,这就够了。

分享 twitter/ facebook/ 复制链接
Your link has expired
Success! Check your email for magic link to sign-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