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柏林人》
我读的版子是译文的,整本书的翻译有多人参与。基调倒是统一的不错。在写作手法上和《尤利西斯》一点也不像。属于很传统的手法,铺陈叙事,塑造人物都是如此。不过乐于用象征的特色已经产生了。从内容上却是有许多联系的,有些个人物是作者以后创作的某些人物的原型,或者是同一类人。都是都柏林活生生的普通人,有着浓厚的爱尔兰的特色。
在按照人生生死的顺序编排的短篇里,或许由于过于平淡的缘故,有几篇真是读来无趣。有些有一种突然停止的感觉,从日常生活中突然开始,又从生活中突然抽出,留下简简单单纯粹的事实摆在眼前。
有时候我真有点怕乔伊斯。他的描写真的真实得让人心虚,被子底下的样子你以为别人不知道,但是他却都知道。即便绕来绕去都是都柏林的人事,有些人事却是没有极大隔阂的。比如《阿拉比》。那个男孩的举动很多年少的孩子都有过。作者真是冷静得去了,抓住男孩一定要去阿拉比的心态不放,死死盯着,没有一点说同情孩子,或者体谅他的难处,让家长早点带他去掉算了,作者让这件事和生活中许许多多其它失败的事成为一类,一直探到男孩内心深处已经具备成为一个地道成年人的潜质,探到恋爱中的人常有的现象,被一个假想的形象所迷惑,最后要较劲儿的人其实是自己,莫名夸张其实没什么大意义的事,升格为一桩生死悠关,相当重要的不能不办的事。这个时候人倒是很有毅力和恒心么!
作者基本都是冷眼旁观,自己的想法都让人物来说了。旁观的调子其实不同篇幅中略有不同,有些地方会看的不是很舒心,原因大概在于作者关注的是平民软弱,无能,矛盾之类弱势或者人本固有的这些和高尚相左的特点,以及没有希望的现状。绝没有什么讴歌赞扬,即便是很好的人儿比如《土》的女主人公,看到更多的是面对无情的同情。她辛苦一辈子,很自然有着美好憧憬但现实中都已经破灭了,现在也许等待她的只有死亡。作者毫无保留地告诉我们这个残酷的现实,不带一点幻想。这篇我看了三四遍,很期望有个奇异的爱恋潜藏在里面,能够改几个暗示。但是我这种爱胡想的人来读此文真是会失望。她过去的情郎是不是公开存在?为什么她不要爱情?如此好的一个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完结?没有明说。但都是可以猜到的。
我们的生活真是最没有趣味的小说,平淡而又莫名,完全没有理论根据,事件任意穿行。我们的生活又真是最出人意料的优秀小说,没有答案,要你自己去品这杯苦酒。
再比如中年危机。作者讲到一个世界里只有自己的偷情者。这样的一个人绝对会主动和情人提出分手,尽管两人在黑暗里的体验是多么美妙(我承认曾经在黑暗里聊天,用尽可能舒服的姿势伸展,只传来声音,感觉如此奇异,和对方如此接近),多么有暗示作用。在听到情人这样死于非命之后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这事是不是自己的过时,不是感到惋惜,而是感到恶心和失望。他把自己定在一个高高的位置,一个脱离社会的位置。如他最后所感叹,孤独的人啊!谁让你成为孤独的人的?不体谅同样孤独的对方的你呀,不愿承担责任的你呀!
不同于文学作品中,现实中没有这么多负责的人,敢于去做的人。有别于男孩的坚持,一位生活担子很重的年轻女子放弃了私奔。和我们很多人习惯的那样,到真的可以改变生活状况的时候,反而发现原来的状况其实也蛮好,留恋着不愿离去了,从前的海誓山盟和坚定的决心立即动摇。真是彻底的实在人。万一她被迫改变了生活环境可能还要不停和别人说过去那地方的饭菜怎么怎么好吃,过去那地方的人如何待人热情,那里的条件如何好,我是如何怀念乡亲,我是如何幸福,如何苦中作乐。其实都是幻想罢了。会妥协的人,安于稳定的大多数。
回到中年危机。还出现一个人到中年事业平平,家中没有威信的男人。事实就是如此残酷,只会白日做梦的穷人家从一开始就注定收尾会是苍凉的悲壮。年少时的豪言壮语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哭泣,甚至不敢发出的哭泣。而朋友之类在看到你没有出息之后就渐行渐远,远到坐在你旁边也只是依稀捕捉从前的影子,捕捉到之后发现他的这些个性格你其实从来就是厌恶的,不知为什么自己当作是喜欢的了。另外还有一个颓废派的父亲,连儿子谁是谁都搞不清楚的暴力的父亲。
其实是自己面对悲哀的世界心虚。看到自己的不尽如人意,巨大的落差(虽然不是一两天形成的)让人憋得难受。最后一篇<死者>的注解里说男主人公已有史蒂芬的影子,确实如此。诸位仔细读对他的描写吧,在他得知妻子过去追求者的事情之前和之后。
人不过是过客,世上太多事压抑着我们,每个普通人(即便他自以为超脱)普通的事不都是一出出悲剧么?没有痕迹,连个送送的人都没有。
乔伊斯看透并且也许憎恨他的都柏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