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房子》:不可言说的迷宫
书名:跳房子 / RAYUELA
作者:[阿根廷] 胡利奥·科塔萨尔
翻译:孙家孟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年月:2008年1月
刊于2008年7月《通俗歌曲·摇滚》
科塔萨尔原本是擅长叙事的。从第24至28章,以及第23章可以看出来。他重复了一对陌生男女一起走夜路,以及众多人物云集狭小封闭空间内这样两个经典场景。但是走夜路的女士换少女为毫无趣味的老女人,理应发生激烈争斗的人们却在安静地隐瞒一个大秘密,然后在暴风雨突然袭来时嘎然而止。一个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大爆发被处理成文人气质的喋喋不休和静默,但爆发出的能量丝毫不少。
在第41章以及56章中,科塔萨尔进一步尝试非常规的叙事方式。通过完全外化思想的怪异行为破解奥利维拉忧伤或者崩溃的瞬间。
在第109章中,科塔萨尔讲述了叙事破碎是怎么一回事。叙事被小说结构与呈现思辨的文字所扰。其实导读表举例的跳读方式不过是将第三部的内容插入前两部阅读,造成对文本的人为切割,让小说跳出冗长描写与时间的概念,给予作家最大思考空间,允许出错,不必被已写就的细节拖累。于是各章节保持了尽可能大的 独立性。读者在阅读时可以体会到阅读短篇小说集的好奇感和间断感,也可以体会到阅读长篇小说的连贯性。完全可以随时翻几章出来品读。读者通过反复翻阅,围绕着小说搭建了一个错综的时空,并可以通过这个新诞生的时空来与作者的经历与写作时空进行交错。就像在看一本写了很久的笔记,在散乱无章找不到头绪的笔记 中翻阅出作者那些诞生于瞬间的思考光辉。科塔萨尔在第三部中安排了一个生活拮据的文学大师莫莱里。奥利维拉偶遇莫莱里,蛇社成员在大师家中翻阅大师的笔记。莫莱里遇车祸不被民众所识的情况类似建筑师高迪。而以思想片段形式出现的笔记类似于后人整理出来的卡夫卡笔记本上的只言片语。也吻合克尔凯郭尔的写作主张。在克尔凯郭尔的《或此或彼》中叙事完全退位。全书用多个假名写就,隐去作者真实身份(包括完成此书的作者身份),如果你根据注释的引导将后人整理的《增补》内容穿插进原文看,其“跳房子”效果比《跳房子》 更甚。看似杂乱的段落却构成一个完整的内在体系,颇为迷人,颇为难解。而科塔萨尔通过第三部分将自己的笔记加以伪造,让叙事变得破碎,让一个个思维片段自 由出入小说架构中,是对康德之前哲学传统的重拾,不过《跳房子》虽然小细节众多,仿佛满地地雷,偏地旁支,却比天书标尺《尤利西斯》好读得多,甚至可以说是令人非常畅快愉悦的。倒是作者堂而皇之地将读者分为两等,并将最精华的第三部冠以可以放弃阅读的名号,显得有些故弄玄虚。也可能现代读者水平不断提高,逐步跟上了科塔萨尔的要求。
科塔萨尔仿佛带着挑战书来到读者面前,气势汹汹地告诫传统小说读者,改变阅读习惯的时刻已到。但是读者在跳房子的过程中可以按照自己需要找到方向,也就是说找到乐趣。即便是用克里语写就的第68章也称不上天书。科塔萨尔继承了乔伊斯的考据癖好,但这个迷宫不是砖墙砌的,而是稀疏的灌木。模仿大于直接引 用。在絮絮叨叨方面,当时居住于法国的科塔萨尔显然还受到了普鲁斯特影响。个人体验被细致描绘,作者在向读者贩卖自己的敏感。此外穆齐尔、德布林等德语作 家对科塔萨尔《跳房子》的成书也有较大影响。穆齐尔带着叙事的幌子进行连篇的大规模的思考,不违背逻辑,但也是不遵循自然的。科塔萨尔明显膜拜了众多欧洲 作家,吸取了多家的养料。当然,身为阿根廷人,他与某些拉美作家之间的联系也很密切,但就完成于巴黎的《跳房子》而言,更倾向于法、德两大欧洲派系。科塔萨尔和已经达到叙事水平出神入化的胡安·鲁尔福没有丝毫相像。通常拉美小说中的南美洲热带、亚热带风光也难以寻觅,只有绵延不断的马黛茶。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小说中故意抛出一串名字来,以示对我这种评论者刨根溯源恶习的不屑。
小说的精彩不仅在于结构独特和师承多家,还在于结构、形式与所要表达的抽象完美结合,每个章节都独具特色,第118章仅有一句话,却也可以算是一篇有创意的侦探小说。用克里语写就的第68章描绘了一次高潮。这段近乎原始的拟声描写将动物欲望的本性展露无遗,与波拉共处的那几段描写也很出色。跳行阅读的 第34章更是模拟了布朗运动。奇数行是一部玛伽阅读过小说的故事文本,偶数行是奥利维拉翻阅该小说时的心理活动。某日奥利维拉寻玛伽不遇,碰巧看到这本原 与己无关小说。小说部分是老套的通俗小说写法,奥利维拉部分是对个人某一时刻内心活动的详细剖析,二者风格迥异,却在此刻相汇。两个点不规则运动,意外撞击,再分开。就像奥利维拉和玛伽。再比如跳读表上缺失的第55章在第133章中改头换貌出现。敢在一部小说中把同一段内容写两遍的人甚为罕见。这是对不同阅读方式(被动听故事,与主动在小说的迷宫中寻路)的挑战,一次挑衅的比较。同时,从内外两个方面来诠释该场景,能更好地把握住抽象的精神世界。
这些仅是随意选摘的几章,可以展开分析的章节比比皆是。小说就像博尔赫斯《小径分岔的花园》 中提到的那部小说一般庞大迷人(或者二者即为同一部)。杂乱无章,盘枝错节,有重复,有差错,第74、和第14章的末尾就没有标明接下来该读哪一章,跳读 的线索断裂。所有细节不再重要,所有错误(包括中译本可能产生的错误)都成为小说的一部分,每一个顶天立地的字,每一行无法辨认的句子。小说有明显的地点 转换,却没有明确的时间节点,时间顺序在小说中乱如麻。科塔萨尔编织了一张看上去没有边际乱蓬蓬的、实际上甚为精致的蜘蛛网,面对这张网精疲力竭。跳读的 第一章(即第73章)第一句话就抛出无声无形无名之火的概念,“巴黎就是这样把我们毁掉的”。我面前仍是一片空荡荡的虚空,我却被自己身后的一个结果推动着。就像第82章中莫莱里所说,写作时就理不清思绪,都是一句一句的,一段一段的,没有宏大构思,人被思考本身控制,仅凭着节奏感行事。宛如书中反复提到的爵士乐。
面对这样的花园,读者可以选择其中任何一条路。譬如可以整理一本小说理论手册出来,涉及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小说节奏感、小说主人公设定、散文、语言、想象力、写作方式等方方面面。可以读一部尽享欢悦的巴黎爱情小说。把玩称得上变幻莫测的人物关系,沉缅于奥利维拉清醒的忧愁,并被玛伽吸引。可以读一部关于莫莱里的小说,就人的生存状态展开探索。更可以索性分析下科塔萨尔来到巴黎后颇感不适应的前因后果。许多线索埋在小说中,任何一路都可走通。但是每条单 一线路都是不足以体会全部阅读乐趣的,就像逛花园时总该尽可能逛全一样。在比阅读其他小说都更频繁地翻动书页之时,就像欣赏移步换景的杰出园林艺术,人在其中,忘乎所以,难窥其貌。看透看全之后才感醍醐灌顶。
可以说,小说的节奏虽然把握在作者手中,主动权却已被交还给读者(主动权显然不在评论者手里。科塔萨尔在书中伪装成作者、读者、评论者的身份,并由读者占据评论地位,区别于这样的作品:后人的充实和再议被视为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读者就像面对现实一样感到开放,感到乐趣,而不是被束缚。因为小说就 像我们的生活一样不可理喻,不可调和,破碎一片,未加整理与修饰,完整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最后第131与第58章还陷入了死循环。使得小说永无休止,恢复后的日子就在聊天和马黛茶中消磨。永远寻不到的玛伽(顺读第1章即以寻找玛伽开始)。
谁也不知道到底修订了哪些地方的最新修订版《跳房子》沿用了孙家孟的经典译文,连当年极佳的序言都未作更改。封面上是跳房子游戏最经典的那款图案,九格通天。这个流传了几百年的,风靡国内外的儿童游戏确切的起源无从考证。其先投掷,后跳跃的动作,以及从始至终单脚站立的规矩本身就散发出迷人的古老智慧 和神秘气息。仿佛暗示着人的一生。
以下是一些补充
小说第三部分重要章节的梗概
73 燃烧
66 纸 与 远方
79 读者 作者
81 Pascal
82 节奏
84 想象力
94 散文
97 小说主人公
99 语言
104 生活
107 死亡
110 梦
115 人
118 杀人
22 老人
56 死
关键词
崇尚结构的现代小说
游戏的至高境界与人类古老文化传统的秉承
科塔萨尔小说理论的实验文本
内心描写与私密性情感
科塔萨尔的可模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