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房子》:绿房子的诱惑世界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1936年生于秘鲁。拉丁美洲“爆炸”文学代表人物之一。受到法国文学的影响,比如福楼拜、萨特等人。从小就有文学天赋,略大些时和姨妈相爱。两人不顾家人尤其是略萨父亲的强烈反对,旅居国外,私下结婚。略萨出名后姨妈为了不妨碍他的作家形象,主动提出分手,之后略萨再婚。为此事著有《胡利娅姨妈与作家》。今次提到的《绿房子》是他“结构现实主义”的代表作,继《城市与狗》之后的第二部著名的长篇。
这是我第一次读略萨的作品。无论他的行为还是他的这部《绿房子》都可以看出他是满怀爱的人。他深深爱着那个原始的世界和那个世界里朴素的人。故事的一开头就是嬷嬷和警员深入原始部落的场景。整本书对森林、河流、各式各样的土人等秘鲁风土人情的描写没有中断过。作者面对乡镇的风沙,越来越高的给富人住的新房子的感情是感慨、无奈。他看到的是穷人还是老样子,在现代化建设中当地人的乐趣反而在减少。作者同情那些说着土话被人欺负的森林里的人。他们朴实善良,无论如何强行地教化都改不了本性。他们是自由无拘束的。那些文明人并不能理解他们的行为,也无心理解,反而想着骗取他们的橡胶等财物。或者像嬷嬷这样善良的人,却强行要改变她们的野蛮行为,这种改变或许是一种违抗自然的行为,是不人道的。诸如此类,在不同的人中有着完全不同的价值观,之间冲突不断。而作者为了更好地表现整个图景,用了多线交错的写法。全书分五部分,每部分又有各自章节,每个章节都是以不同人为主线交错而成。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隔阂。而每条线在叙述的过程中也会发生“时空穿梭”的情况。比如尾声部分医生和神父的交谈用的是直接引语,但突然医生的话不对着神父而对着安塞尔莫说,安塞尔莫也插话进来。而此时安塞尔莫已经死亡,显然和安塞尔莫的交谈是医生和神父谈话时脑中想起的,而不是真实发生的。看似混乱,其实可以从谈话中清晰地发现这一点。作者不吝惜笔墨来渲染气氛,描绘美丽的国度,同时为了表现当地人的性格和氛围,在进行人物描写的时候时常像这样将现实发生的和脑中想的或者其他相关的事一并平铺开来。之间没有用标点符号作为标志。要么都是直接引语,要么就人名后加个冒号,也不分段,甚至冒号也没有,完全是不同人说的话连在一起。由读者自己根据称谓和话语的内容来区分。而实际上不同的人在讲到同一个人时和现实中一样,会用到不同的称谓。这在表现混乱的思路或者人多口杂的现场时是个省事的方法。而且如此混乱却也能让人看得明白很能说明作者展现现实的能力强。现实中处在这种场景也是不同的人各式各样的话同时扑面而来,作者凭借自己的能力,放弃书面语言能够拥有的条理,尽量回归现实。于是乎整本书的错综复杂让人仿佛置身现场,那里并没有哪个人了解一切,但什么事都传得很快,那些陈年老事就是这样由许多人猜测并转述的,听者只有自己分析,自己拼接出一个完整的图像来。
这场阅读的游戏我拖了很长时间才结束,期间身心疲惫。首先是对这个国度完全没有概念,只知道很热,有很多森林,尚未开化的人,突然到了一个陌生世界的感觉。另外是结构的问题。起初的阅读乐趣不足,有些部分是突然冒出来,话题突然转移出来的,要一直到最后才恍然大悟,发现其实都是有关联的。最后收尾时几位主要人物境遇已经完全展现,此时让人感慨。故事真正的主心骨是绿房子,人物都是和它相关的。作者选择绿房子作为主干也是别有用心。绿房子是什么呢?正是当地建立起来的第一座妓院。这是矛盾的中心,最展现人性的地方。无论是看似放荡的女性,还是靠不住的男人,站在我们眼前更多的是弱者,在一个时代来临是手足无措的人。
很多年以后,他们的后代来到大城市,到工厂做工。他们已经远离森林,远离贫穷落后没有变化的地区。像每个国家贫穷地区的后代一样。但人还是那些人。作者最后通过塞尔瓦蒂卡(丛林里的女人)之口揭晓绿房子的创始人安塞尔莫来自森林的秘密,还有他对森林的热爱――所以才是绿色的妓院,绿色的琴,并不是因为某些地区绿本身淫秽的涵义。安塞尔莫的本性或许是他受到大家的礼遇和爱戴。即便开妓院是败坏风俗的事,但是人们对此没有顾虑,大胆做爱,大胆生活,仅此而已。
现代化没有改变人的本性。他们的生活或许别有一番外人感受不到的乐趣,又或许这是一种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