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音 · 读书 · 观影

《死屋手记》

九间_

刊于2007年6月《通俗歌曲·摇滚》,此为原稿。

  谈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绕不开《死屋手记》。《死屋手记》曾被视为不可不读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代表作之一,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精髓的黄金钥匙。实际上其重要价值主要建立在对监狱生活的真实展现上,更为主要的,牢狱生活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日后写作风格转变的重要促进因素,而《死屋手记》是这个转折点的写照。

  也就是说《死屋手记》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研究日后成熟期若干重要长篇小说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正是因为有了那些著名长篇的价值,《死屋手记》才拥有了超出文本本身的价值。《死屋手记》是部好作品,但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诸多优秀作品中只能算中上水平,并不是不可不读的。

  我是读罢此书才发现此书并不是不可不读的。读之前出于一种寻根溯源心理以及旺盛的好奇心,一直十分期待早日拜读此书。《卡拉马佐夫兄弟》等长篇如此引人入胜,因为小说本身自成体系,结构看似松散,实则严谨,不单单情节设计巧妙,迎合基本阅读需要,那些疯癫的人物,不时闪现的新想法,营造出一个封闭的俄罗斯社会环境和一个对读者开放的思潮涌动的交流平台。

  《死屋手记》结构上平淡无奇,用日记方式记录牢狱生活,也没有日后常见的大段思想分析,没有人物在为任何哲学原理争执。《死屋手记》就像是作者的习作。他拿那些狱友为蓝本,挑选有特点的描绘出来,仿佛画家在进入油画创作阶段之前画了大量素描作品。每个人物都因为不同的稀奇古怪的原因被抓进来,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的背景,脸上都有生活留下的烙印。再加上条件恶劣到难以想象的监狱环境,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描绘对象!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牢中被迫脱离了书本,但是却接触到最底层的人民大众,切身体会了俄罗斯人民的性格。作者带着早期作品里那种忧郁的,对百姓极为关切极为同情的情绪描写那些犯人。

  此时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像一位圣人。他细心观察着他人的暴躁和顺服,他把他人当作兄弟,并为那些普通人不把贵族当作兄弟而苦恼。有很多章节让人心酸地被他的情操折服,让人良心发现。比如洗澡那段,医院那段,以及排练话剧和越狱。当然,不能对书中事情全当真,但大致环境是基本属实的,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虔诚和对人的关怀之心更为真实。

  我们可以在他相当多的作品中看到这点。看到那些普通俄罗斯人细微的脾气变化。而且他从不鄙视小说中的人物,他被其中每一个人折服,那些人都有着值得爱的地方,其看似难以理解的行为都被视为是可以理解的,需要理解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狱中没有想着如何逃脱,如何抱怨,而是视旁人为友人,为旁人考虑。他带着宽恕的心情讲述这么许多在外人看来属于苦难的牢中大小诸事。最终让你觉得这些人果然和自由的人也没什么两样,这监狱果然是为折磨人而造,我们应该向那些受苦难的朋友伸出我们的手。

  没有什么是不可宽恕的。

分享 twitter/ facebook/ 复制链接
Your link has expired
Success! Check your email for magic link to sign-in.